
郭凱傑 全國青聯委員 公共政策研究員
滙豐宣布擬以每股155元現金作價,私有化旗下恒生銀行,並計劃撤銷其上市地位。消息一出,恒生股價應聲大升26%至150元,接近收購價水平,滙豐股價則下跌逾6%。市場有意見認為,大股東滙豐豪擲千億啟動私有化,或許與恒生壞賬風險攀升有關,由此難免對本港金融體系的穩健性產生擔憂。筆者認為,此次收購對市場而言影響有限,無需過度反應。私有化成功,對於維持投資者信心乃至金融穩定有正面作用。
昨日在接受傳媒訪問時,滙豐行政總裁艾橋智強調,此次收購是基於戰略考慮的商業決定,旨在精簡架構並實現協同效應。實際上,恒生私有化後,預計將略微影響一級資本比率,但同時將會提升滙豐每股盈利。
有利處理不良資產
此次交易對於滙豐及恒生而言,可以說是各取所需。
恒生銀行是1972年已經上市的老牌銀行,但近年深受商業房地產(CRE)市場不景氣影響,不良貸款率由去年底的6.12%升至今年6月底的6.69%。本地CRE貸款中,已信貸減值客戶貸款較半年前增加26%至250億元,「具風險貸款」更逾660億元,大增逾倍。私有化後,其業績併入滙豐總表,減少獨立披露義務,有利於內部處理不良資產,避免壞賬問題進一步放大,維持集團整體形象。
對於銀行而言,最擔心的並不是壞賬本身,而是信譽動搖或擠提風險;收購對於維持投資者信心乃至金融穩定當然有正面作用。
對滙豐而言,這筆交易雖然豪擲千億,但相對其財力而言並不沉重。
滙豐目前持有恒生約63%股權,此次私有化需向其他股東支付總額約1,061億元,隱含恒生市值約2,900億元,相當於1.8倍市賬率估值。不過,滙豐總資產達3萬億美元(約24萬億港元),淨值1,923億美元(約1.5萬億港元),恒生的數百億壞賬對其影響有限。
事實上,滙豐今年上半年稅前盈利達158億美元(約1,230億港元),即此次收購金額還不到半年盈利。公司明言未來三季度不會啟動進一步回購,節省資金約60至90億美元,累積的內部資源其實已經可以應對收購的大部分資金需求。滙豐股價的下跌更多是在反映市場對回購暫停的情緒,但長遠而言對財政健康無虞。
促進兩行資源整合
私有化還可促進兩行資源整合,精簡架構,提升協同效應,如客戶共享和人手優化。滙控集團去年旗下的香港上海滙豐銀行(包括恒生銀行)錄得稅前盈利204.7億美元(約1,597億港元),按年上升26.6%,佔集團整體稅前盈利達到63.4%,可見亞洲區市場對滙豐的重要性;對於滙豐而言,如能收購恒生,的確能夠深化該行在香港乃至亞洲市場的領導地位。恒生則可借滙豐全球網絡擴大業務。
需要留意的是,這筆交易未必一定會成功。過去有兩宗知名的中資收購港資銀行個案:一是招商銀行於2008年以3.1倍的市賬率收購永隆銀行,作價193億元;二是越秀企業和越秀金融在2013年以116億元收購創興銀行75%股權,市賬率2.08倍,均高於此次作價。
以恒生的「龍頭」地位,此次滙豐出價可謂相對保守。從此角度看來,在恒生面對負面消息之時提出收購,不無「執平貨」之嫌。恒生股東從自身利益着想,未必不會否決收購,滙豐或要加碼重來。
滙豐提出私有化恒生,既有深化戰略布局的想法,也有從自身的財政考慮。若收購成功,則能在更有效管理壞賬風險的基礎上鞏固兩行在港根基及協同效應;若私有化不成功,也只是未能「傾掂數」而已。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