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善用人工智能 促進高效工作

2025-10-10 04:25:01 評論

姚兆明 香港大學計算與數據科學學院碩士課程總監

最近筆者收到一位高中生的「求助」請求,他聲稱所提交的學術報告是自己寫的,沒有使用任何人工智能內容產生工具。然而,他的老師使用了現有的人工智能內容生成檢測器,並得出結論,他確實使用了人工智能工具來輔助他完成這份報告,如果他不自己重新寫一份報告,就會給他零分。如果您或您的孩子也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

接受科技與生活融合

筆者之前在一篇專欄文章中談過關於人工智能與教育,主要探討了兩個問題: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輔助教育工作者教學,以及如何教導我們的學生更有效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進行學習。首先,筆者想強調的是,我們應該鼓勵所有人,尤其是我們的下一代,充分利用科技、熟悉科技、了解科技,客觀地接受科技融入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使我們的工作更有效率、更有效;但同時,亦要注意網絡安全和隱私等方面的潛在風險。而且,我們需要教育下一代理解人工智能,這樣他們才能真正能夠充分理解背後的技術以及如何控制,然後充分利用它。

當然,一個重要的問題是,我們是否允許學生使用人工智能工具來完成作業。香港大學對於學生在學業中合理合規運用人工智能工具持支持態度。筆者與香港大學的觀點一致,鼓勵學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來改善他們的日常生活、工作和研究。人工智能工具在校園內不應該被「一刀切」地禁止,我們應該做的是制定清晰的使用規則、規範,並明確相關的道德原則。例如,讓學生知道,應禁止在所有課堂教學、作業和評估中直接使用ChatGPT等人工智能工具來幫助完成作業。在筆者看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不能使用人工智能來協助完成作業,關鍵在於他們是否應該完全依賴人工智能,並提交完全由人工智能生成的文章或作品作為自己的作業,而不去消化及作進一步優化。

完善立法 明確規範

內地於今年3月頒布了一項法律,明確要求人工智能產生的文字、圖像、音訊、視訊和其他虛擬內容,必須明確標示由人工智能工具產生。雖然香港尚未實施,但我們或許應該考慮一下跟進這法律條文。筆者的立場很明確:鼓勵我們的下一代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工具,同時進一步改進內容,進行事實查核,並利用它來更快、更有效地完成工作。我們也應意識到,人工智能所獲取及輸出的信息並非全然可信,其中存在許多漏洞和錯誤。因此,以法律規範人工智能的使用勢在必行,並要求相關方提升對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鑒別能力,以及強化內容生成者的法律責任,確保信息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此外,現時確實存在許多專門用於偵測人工智能生成內容的工具,筆者不僅親自使用過這些偵測器,還深入研究過它們的準確率。然而,一個關鍵問題擺在我們面前:這些檢測器真的能達到100%的準確率嗎?畢竟,檢測器本身也是基於人工智能技術開發的,那麼,我們又能否保證人工智能的判斷100%無誤呢?

對於教育工作者而言,是否應該僅僅依靠檢測器提供的百分比來斷定學生是否確實使用了人工智能工具來完成作業呢?舉個例子,人工智能偵測器可能會因為某句話,如「在本研究中,我們研究了XX在ZZ下如何影響YY」的表述方式,而判定其為人工智能生成的內容。然而,事實上,人類在撰寫研究論文時,也完全有可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依賴檢測器提供的百分比來做出判斷。

我們應該探索並採用更多元化的方法來檢查學生作業的真實性,而不是將寶貴的教育資源與精力過度集中在單一的偵測工具上。希望在不久的將來,隨着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們能夠開發出更加精準、可靠的檢測手段,同時也提升人工審核與鑒別的能力,共同營造一個更加公平、真實的學術環境。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