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智為未來】創新科技智「造」未來 推動社會公益

2025-10-10 04:22:28 教育
●圖為學生參與「學與教博覽2025」。 作者供圖

時代的巨輪,只會永遠前進。科技如此,教育亦然。當人工智能(AI)急速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時,我們不禁要問:學校如何裝備學生,既能掌握科技的力量,又不忘「以人為本」的初衷?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本校有幸於 2024/25 學年,與香港中文大學「智」為未來團隊合作,攜手設計一套利用中大團隊iPort的嶄新跨學科課程。這門課程結合了電腦科的編程與AI、企業、會計與財務概論科的規劃與資源管理、以及工程學的原型製作與工程紀錄,讓初中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學習如何用科技解決社會問題,實踐「AI for Social Good」的理念。

以人為本 科技為輔

課程核心採用設計思維 (Design Thinking),學生由「同理心」出發,觀察並理解社會中的需要;再進行問題定義、構思解決方案、動手製作原型,最後進行測試與改良。這並非單純的電腦課,而是一個「小型創科實驗場」,學生必須跨學科思考,例如在科技上,如何利用 iPort 微控制器,結合感應器、伺服馬達、AI模型去創作一件產品?在商業上,如何分配有限的資金去購買材料並且用不同工具再作紀錄及比較?在工程上,如何使用不同的簡單物料,轉化為可行的原型且記錄當中的進程?當中種種,正好呼應教育局提倡的「有機結合,自然連繫」的教學方式。

此外,學生的專題不能只是炫技,亦要回應 「社會公益 (Social Good)」。因此,課程同時引入了AI的倫理原則,包括透明度、隱私保障、尊重人類自主性等。學生在創作的同時,必須思考:這個產品是否真的對他人有益?會否造成不必要的風險或偏見?這些,正是新時代社會乃至每個人都必須思考和回應的課題。

在過去的學年裏,不少學生的構思令人眼前一亮,例如有學生利用影像識別和伺服馬達,模擬製作一個簡易的交通提醒裝置,希望能減少香港單行道上因違法泊車造成的交通擠塞;又有學生同時利用聲音和影像識別,創作出智能家居原型,旨在解決長者行動不便和居家安全等問題。雖然這些作品仍屬初階原型,但在過程中,學生展現了極高的參與度與創意。

而且,在課程當中他們需要撰寫工程日誌 (Engineering Logbook),逐步記錄每一次嘗試、失敗與改良。這份紀錄,不僅是學習成果的證據,更培養了他們反思與持續改進的習慣──這正是新時代尤為重要的能力。

在AI急速發展的時代,學生很容易被琳琅滿目的應用所分心。但透過這門課程,他們逐漸明白,真正的創科不是為了炫耀技術,而是要「解決問題、造福社會」。或許,他們的原型仍然粗糙;或許,他們的構想還未能立即落地。但能夠讓學生在十多歲的階段,已經開始思考 「如何以科技改善人類生活」,這本身就是一種珍貴的教育成就。

「創科」二字,談何容易?但若果這次課程能為學生播下一顆種子,讓他們日後在不同領域發芽、成長就足矣。

●容俊灝老師 張祝珊英文中學電腦科科主任、STEM教育統籌、資訊科技教育及學校管治統籌

●中大賽馬會「智」為未來計劃 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及教育學院聯合主辦,旨在透過建構可持續的AI教育生態系統將AI帶入主流教育。通過獨有且內容全面的AI課程、創新AI學習套件、建立教師網絡並提供AI教學增值,計劃將為香港的科技教育寫下新一頁。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