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人文視野】擺脫預期焦慮 尋找「沉浸」愉悅

2025-10-09 04:04:34 教育

二十世紀文學大師法蘭茲·卡夫卡曾有一段寓言式的思考,他說:「真正道路在一根繩索上,它不是繃緊在高處,而是貼近地面的。它與其說是供人行走,毋寧說是用來絆人的。」

這段話彷彿揭示了現代人的精神困境——我們往往沉迷於繃緊繩索、邁向高處的刺激感,卻忽略了貼地行走的踏實與安穩。我們是在追尋幸福本身,還是僅僅沉迷於追尋的姿態?這種永恒的追逐與片刻的安寧,其背後或許正由兩股力量支配:一是名為多巴胺的慾望引擎,二是被稱作「心流」的沉浸狀態。

為何「期待」比「獲得」更刺激?

首先,來談談多巴胺。我們常誤以為它是「快樂分子」,但更準確地說,它是「預期分子」或「慾望的引擎」。它的核心功能並非帶來滿足,而是驅動我們去尋求、渴望和期待。

神經科學家沃爾弗拉姆·舒爾茨透過經典實驗揭示了所謂的「獎勵預測誤差」機制。實驗中,猴子在收到提示信號如燈光後會獲得一滴果汁。最初,猴子在意外獲得果汁時,大腦中的多巴胺神經元會強烈激活。但經過學習,猴子將燈光與果汁聯繫起來後,多巴胺釋放的峰值就從獲得果汁的時刻轉移到了看到燈光的時刻。而如果燈光亮起後果汁沒有出現,多巴胺活動則會受到抑制。

這表明,多巴胺的分泌並非源於獲得獎勵本身,而是源於獎勵是否超出預期,即是否帶來「驚喜」。一旦獎勵變得可預測,多巴胺的浪潮便會退去。

這一機制在現代生活中處處可見。它解釋了為何「買到心儀之物」的快樂轉瞬即逝,而「瀏覽商品、加入購物車」的過程卻充滿興奮。我們沉迷於「下一個」帶來可能性,而非「這一個」帶來的滿足。

哲學家韓炳哲在《倦怠社會》中進一步指出,當代社會從規訓社會轉向績效社會,人們成了自我剝削的勞動者。多巴胺驅動的「可以更好」的預期,使我們永不停歇地追求更高績效,最終導致深度倦怠。

總之,多巴胺系統是我們進化而來的強大動力工具,確保我們不斷探索和進步。但在一個充滿誘惑的世界裏,它極易被劫持,讓我們陷入「渴望—短暫滿足—更深的渴望」的循環,永遠活在對未來的期許中,卻難以品味當下。

與指向未來的多巴胺不同,「心流」是一種完全沉浸於當下活動本身的最佳體驗狀態。它由積極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賴提出並命名。

根據他的研究,當人們從事具有某些特點的活動時,最容易產生「心流」。這些特點包括:清晰的目標與及時的反饋,讓你知道要做什麼以及立刻知道自己做得好不好;技能與挑戰的平衡,任務難度稍稍超出當前能力,需要全神貫注才能應對;行動與意識的融合,忘記自我批判,不再糾結「我表現得好嗎」,行動變得行雲流水;時間感的扭曲,感覺時間飛逝,或瞬間變得緩慢而清晰;以及自成目的性,即活動本身就是回報,無需外在獎勵。(二之一)

●文鯉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