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發展局成立30周年,藝發局主席霍啟剛8日接受採訪,談藝發局從藝術資助機構,逐漸發展為促進中外文化藝術交流、豐富本地文化旅遊的多重角色。

「香港的藝術發展在過去三十年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藝發局成立的初心一直未變,就是回應社會的需求。」霍啟剛受訪時表示,在經濟高速發展的那個時代,香港市民對文化藝術的需求高了,因此有不少中小藝團成立,極需政府幫一把。
秉持這一初心,近年來藝發局通過公平公正的機制,有效分配政府的資源支援各藝術範疇。2024/25年度,獲資助的藝團有61個,獲資助的計劃有359個。
霍啟剛坦言政府財政緊張,很多法定團體的資助都減少了,「藝發局能否自我瘦身?是否能將政府資源用到極點?是否如特首所言的以結果為目標?」他有信心告訴業界,儘管政府資助減少,未來幾年可以發放同樣的資源。
「過去幾年,香港的文藝界迎來巨變,國家明確賦予香港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特區政府亦成立了文化體育及旅遊局。」霍啟剛形容,藝發局如同巨輪中的一顆小齒輪,因此要思考如何利用好手上的資源,發揮獨特優勢,他提出三大重點:藝術科技、人才培訓、文化旅遊。
霍啟剛表示,藝術科技源於疫情時很多藝團想盡辦法將演出傳達給千家萬戶,希望藝發局能繼續以科技手段帶動業界往前走,迎接這一大趨勢。此外,人才培養方面會注重文化產業的培訓,不僅要精通藝術本身,更要懂得機構運營、項目編排,甚至是打造自負盈虧的產業。
近年來,文化深度遊成為香港旅遊探索新特點。霍啟剛重點介紹了藝發局的「城中藝遊」活動,讓藝術家以作品介紹社區,讓旅遊不再局限於打卡,讓遊客有更多機會尋找社區的歷史和故事。
在扶持本地藝術家方面,霍啟剛透露藝術發展獎將從一年一度更改為兩年一度,增加獎金、獎項等資源,扶持本地藝術家。據了解,年獎將從50000港幣提升至100000港幣。
「三十年後的今天,我們需要更國際化的視野。」霍啟剛強調,香港擁有獨特的優勢做好文化藝術「引進來」、「走出去」。2024年舉辦的首屆演藝博覽會吸引了國際友人對香港的興趣,增強了信心和動力,霍啟剛很感激第二屆演藝博覽會寫進了最新一份施政報告。
在亞太地區,一談到文藝市場很多人想起的優先城市並非香港。霍啟剛形容香港舉辦演藝博覽是「新丁」,但卻是很好的開局。
他說,全球的表演藝術市場正在興起,越來越多人願意走進劇場,香港的法律、稅務、語言、資金與國際更容易接軌,如果外國的藝團通過香港走進大灣區8000多萬人口的市場、走進更多內地城市,那便是實踐了「一國兩制」下香港該做的事情。霍啟剛也希望通過演藝博覽的恒常舉辦,讓內地受歡迎的演出、香港的中小藝團,更有機會走出去。
(來源:香港中通社)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