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兩粒救心丸 一個冷水澡!「福娃」這樣從他筆下誕生

2025-10-08 19:55:47 藝術

藝術家韓美林,是2008年北京奧運會吉祥物設計組組長,也被稱為「福娃之父」。當年,面對各方對吉祥物的不同期待,他壓力大到一度「不想幹了」,但責任和原則讓他選擇堅持。

經典的福娃形象是如何誕生的?創作過程經歷了哪些曲折?近日,總台《吾家吾國》專訪中國當代藝術家韓美林,一起聽他講述福娃的創作歷程。

獨自熬夜創作,一晚吃兩次救心丸

「福娃」就這樣從他筆下誕生

2008年北京奧運會籌備期間,韓美林接到了一項沉甸甸的任務——擔任吉祥物設計組組長。這不僅是藝術創作,更背負着向世界傳遞中國文化的使命。籌備過程中,正是韓美林的堅持,讓他創作出21世紀最具辨識度的「中國面孔」。

韓美林認為,應該創造出「融入中華民族文化的吉祥物」。他用上千個日夜打磨,在厚厚的畫冊裏設計了各種早期福娃形象,比如福娃的一頂帽子,他就畫了融合各民族元素的不同版本。

奧運吉祥物的形象要求面向全球、覆蓋不同年齡層、兼顧文化深度,各方期待截然不同:有人希望突出厚重的傳統文化符號,有人則期待更具現代設計感的簡約造型,還有人則關注形象能否讓孩子喜愛、讓國際觀眾讀懂。韓美林一度陷入「眾口難調」的困境。

陷入僵局之時,韓美林頂住壓力,「那天晚上夜裏十二點,我說你們都走,我一夜把它設計出來。那晚我吃了兩次救心丸,淋了一次冷水澡,早上終於設計出來,我說就是它了。沒想到早上我們吃飯的時候,全桌人都說見到曙光了。」

正是經歷了那個夜晚的觸動,韓美林跳出刻板的表達,五個鮮活的福娃應運而生。十七年過去,福娃依然在國人的記憶裏留存,韓美林說,「我感覺還不大過時,孩子還是喜歡。」

「母與子」雕塑背後

是母親對國家的擔當

在韓美林的藝術創作中,對「母愛」的表達佔據了重要部分。他曾一口氣創作六十多個「母與子」的雕塑,這些創作背後是母親帶給他的影響。

幼年時期,韓美林的父親因肺結核離世,家庭的重擔全落在母親毛淑範的肩上。兒時的韓美林總覺得母親格外忙碌:白天要洗衣做飯、照料老人和三個孩子,而夜裏總在他睡熟後悄然出門……

「我們一生都沒有猜透她幹什麼工作,她是很偉大的。偉大的母愛應該是藝術家表現的題材,所以我有一年一口氣做了六十多個『母與子』雕塑。」

在韓美林的藝術世界裏,「母與子」從來不是簡單的主題,除了偉大的母愛,更有生存的堅韌和對國家的擔當。「我感覺應該像她一樣,我到現在也是,死也不投降,就是堅持原則。」

扎根鄉野間開啟藝術長征

「同人民在一起」

韓美林始終堅信,只有扎根土地、貼近人民,才能觸摸到藝術的真諦。

「藝術大篷車」是他藝術生涯的關鍵行動。從1977年開始,他開着車,帶領團隊穿梭在祖國大地上。他探尋剪紙、面人、扎染、銅鼓、岩畫等藝術形式,還幫小工廠設計作品,在各地建立工作室,培養民間藝術人才,行程超過幾十萬公里。

他讓民間藝術重獲新生,也為自己的創作注入源源不斷的靈感。「你只有扎根土地,才能看到真東西,我就是搞抽象的,老百姓也都喜歡,為什麼?我接地氣,跟老百姓在一起,親自下去印花,同人民在一起。真正的藝術家就得扎根土地。」

走南闖北的採風過程中,韓美林也同時為藝術項目《天書》尋找素材。

他從陶瓷、青銅、龜甲、石刻殘片中撿拾遺落的古文字,逐字梳理、剔除已被識讀的部分,將餘下的數千符號進行重新梳理、創作。韓美林在創作中沒有改變古文字原有的結構根脈,而是用流暢的線條賦予它們現代藝術張力,讓古老的文字煥發生機。

這項搶救、創作「天書」的「冷門」事業,韓美林堅持了五十多年。他的手被筆墨磨出了厚繭,胳膊肘也因為長時間伏案創作磨出了傷痕,一天寫字十七八個小時是常事。在他的這份執着下,最終這些符號匯集成了《天書》系列,季羨林先生見後讚嘆不已,提筆寫下「天書」二字,笑言「連上帝都不認識,就叫天書吧」。

2021年,「納天為書——韓美林天書藝術故宮展」開展,這些「看不懂」 的文字跳出書籍,變成了書畫、雕塑、裝置作品等多元作品。韓美林說:「500年以後,人們未必會記得韓美林的名字,但這些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碼」,會帶着他的初心,一直流傳下去」。

(來源:央視新聞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輯: 孫嬌嬌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