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引入市場參與合理開發 釋放香港旅遊潛力

2025-10-08 04:29:38 評論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在康文署指定設施引入市場營運模式,並探討邀請市場參與在指定試點營運沙灘,建設康樂休閒及水上活動熱點,這一方向體現了特區政府銳意推動旅遊業創新發展的決心。香港擁有寶貴且豐富的海岸、海島資源,特區政府亦可積極探討引入市場參與,並善加規劃與開發,同時扮演好監督者和協調者的角色,發揮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相互結合效果,充分釋放旅遊潛力,打造港版馬爾代夫、峇里島,實現「無處不旅遊」的願景,提升香港國際旅遊之都的魅力。

香港雖以都市聞名,但其自然資源同樣得天獨厚:1,180公里海岸線蜿蜒曲折,263個島嶼星羅棋布,生態、地質、風景與歷史元素應有盡有。從地質奇觀到戰時遺蹟,從紅樹林濕地到珊瑚群落,這些資源不僅是自然瑰寶,更是發展多元旅遊的堅實基礎。例如長沙泳灘、三星灣泳灘、大浪灣泳灘等海灘都是水清沙幼的優質泳灘,足以媲美世界各地的知名海灘。然而,這些沙灘及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明顯不足,只有簡單的配套設施,未能將優質的旅遊資源轉化為具有高度競爭力的旅遊項目。

特區政府如今積極探討引入市場力量,正是希望通過專業營運與創新思維,將這些資源轉化為具吸引力的旅遊產品,滿足本地居民與旅客對高質量休閒體驗的需求,值得肯定。特區政府可以沙灘市場化試點為起點,進一步將市場機制拓展至更多海岸及海島資源,引入專業營運商,開發多元化的旅遊產品,如海島露營、地質探秘、海洋生態教育等,實現資源的社會效益最大化。

香港作為國際旅遊城市,應以更高標準規劃海洋旅遊產品,在開發過程中,可積極借鑒內地與國際的成功經驗。內地如深圳大梅沙、珠海東澳島等成功案例,展示了市場化運作如何提升遊客體驗、創造經濟效益。大梅沙通過引入遊艇出海、潛水、滑沙等收費項目,不僅吸引大量遊客,更帶動周邊商業發展,形成良性循環,實現「以灘養灘」。珠海則通過「島海聯動」、海陸空交通配套,打造沉浸式海島度假生態,成功將「美麗海島」轉化為「美麗經濟」。

香港同樣可發展生態型海島旅遊,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遊艇經濟、海洋牧場、水上運動等高端項目,並結合本地文化特色,開發如維港觀光、離島漁村體驗、海上藝術節等創新產品,以及在大嶼山、南丫島、蒲台島等引入低碳旅遊項目,結合文化導賞與自然教育,打造「慢旅行」熱點。此外,通過與廣東省合作,推動遊艇自由行、跨境海島遊等區域聯動項目,可進一步提升香港在粵港澳大灣區旅遊格局中的地位。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優化遊艇產業配套、增加泊位、推進「機場城市」遊艇港灣建設,正是突破瓶頸、推動高端旅遊的關鍵之舉。

香港的海岸與海島資源極具生態價值,若過度開發或管理不善,恐造成不可逆轉的破壞。因此,香港在積極開發海岸、海島旅遊時,必須持守市場化不等於過度商業化的原則,要在經濟效益與環境保育取得平衡。在引入市場力量開發旅遊資源的同時,特區政府必須堅守生態保育底線,透過制訂完善的管理與保護制度,設立清晰的環保標準與監管機制,明確生態紅線,加強環境監測,並推動綠色營運模式,例如限制遊客承載量、推廣無痕旅遊、保護海洋生物棲息地等。唯有在經濟效益與生態保育之間取得平衡,才能實現資源可持續發展,讓後代共享這片藍色財富。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