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許芮榕)香港城市大學物理系副教授許耀銓指出,今次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研究成果,演示了量子力學的穿隧效應和能量量子化,表明量子穿隧並非僅屬於微觀世界。許教授相信伴隨量子技術發展,未來的量子計算機能進一步提升計算能力,結合現時迅速發展的人工智能(AI)技術,有望更好提升AI算力,讓AI技術廣泛應用於不同領域。
許教授解析,今次獲獎的實驗在1985年,利用極為創新的方式,從宏觀尺度觀察到量子穿隧現象。三名物理學家的實驗證明,如同一個穿牆而過、不會被牆壁彈回的皮球一般神奇的量子特性,實則也可以在宏觀程度上被精確呈現。
許教授還指出,實驗中的宏觀系統呈現出「能量量子化」特徵。在微觀世界的能量傳遞中,當粒子吸收或釋出能量時,會從一個能階跳躍到另一個能階,這個過程稱為「量子躍遷」。今次獲獎的實驗發現,宏觀系統也能吸收特定頻率的能量、躍遷到更高能階,其行為與單個粒子的躍遷模式一致。
今屆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之一馬蒂尼斯任職科企Google期間,曾參與研發量子處理器「懸鈴木」,在處理特定任務時,其計算速度遠超經典的超級計算機。許教授表示,如今許多大型科企都積極投入研發量子計算機,探索如何協助應用於AI技術。若AI算力能由量子計算機協助更上一層樓,先進的AI技術有望被應用於處理複雜數據、執行各類任務、長遠支撐AI技術在更多領域大展身手。
許教授曾與馬蒂尼斯共事一年半,他回憶馬蒂尼斯為人熱情,每次學術討論時,馬蒂尼斯都積極參與、予以鼓勵,分享自身獨到見解。許教授非常欣賞馬蒂尼斯積極的學術研究態度,從中受益匪淺。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