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考察神州大地 深植愛國根苗

2025-10-08 04:19:58 評論

黃錦良 全國人大代表 教聯會主席

作為中華民族一分子,年輕一代必須對祖國有所認識。要認識自己的國家,最有效的方法是讓他們親身到內地考察,從多角度了解祖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社會發展,不僅加深對國情的了解,更有助培養家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

筆者過去經常帶學生回內地考察,學生大多反應正面,通過實地考察內地企業和科研設施,體會國家在創新科技、經濟等方面的高速發展。在考察當地歷史文化遺產時,他們深刻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今年暑假,筆者亦帶領一班中學生參加東江水供港60周年參訪團,考察國家重點水利建設項目,並了解國家文化歷史及科技發展。過程中,同學們認真投入,不僅增長知識,也提升了國民身份認同,收穫豐富。

自疫後復常通關以來,學生內地交流和考察活動日益頻繁,形式也愈加多元。為配合社會發展及學生學習需要,近年教育局持續豐富交流內容,加入更多紅色資源行程,幫助學生了解革命故事和先輩的奮鬥歷程。適逢今年是抗戰勝利80周年,學生內地交流活動加入了相關行程,加深學生對抗戰歷史的了解,傳承愛國精神。因應近年人工智能的興起,今年公民科行程新增了到浙江考察創新科技、數字企業或文化創意產業的行程,進一步加強創科學習元素。

教育局亦積極回應學界的意見,持續優化各項交流安排。例如新學年的學生內地交流計劃及公民科考察團,學校可靈活安排一定比例的助理教師、教學助理隨團,以加強人手支援。同時,局方舉辦更多分享會,邀請學界和不同機構作分享,協助教師應對各種情況,促進經驗交流。

近日,教育局進一步完善活動指引,有助學校有序策劃校本內地交流活動,切合學生實際需要。指引強調,學校應結合發展優次及校本情況,整體規劃交流活動的類型、次數及地點。事實上,每所學校都有其辦學理念和發展重點,學校可因應校本特色和資源分配,按學生需要,訂定明確的學習目標和重點,確保交流活動安排與課程發展方向一致,提升學與教的成效。

此外,指引重視評核及反饋,提到學校出發前應安排學生做好前期預習,並在行程結束後進行延伸學習及成果分享。隨團教學人員須擔當學習促進者角色,為學生提供學習回饋,並引導他們反思及促進同儕互學。至於公民科內地考察,學生在完成內地考察後必須進行專題研習,讓他們深入反思考察所獲,進一步鞏固學習成果。同時,教師亦可藉此追蹤學生學習進度並檢視教學安排,從而累積寶貴經驗,持續優化活動設計與執行,形成良性循環。

內地交流及考察活動對本港學生具重要意義,不但能夠讓他們走出課室,拓寬視野,更能夠提升對國家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厚植家國情懷。期望各方持續協作,不斷完善學生內地交流考察活動,助力學生全面成長,日後為國家和香港作出貢獻。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