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公子
一年容易又中秋,今日已是追月夜。每年的八月十六,對文公子都有特別的意義,因為是自己的農曆生辰。聽家母的回憶,在當年的中秋佳節,晚飯後就準備賞月物品,照例先將應節食品恭奉祖先壇前,然後子孫們才在滿滿月色下分甘同味。當晚焚香時,但見三炷香的線香灰,都分別屈曲捲出了一個稱為「香錢」的大圓圈。3個香錢被認為是吉兆,不久,家母即作動肚痛。在中秋月光未落山前,文公子就呱呱墮地了。
當年文公子在留產所出生,而非現時常見的醫院婦產科,猶幸母子平安。後來,文公子需補領出世紙,才發現原來其上列有出生地點;該留產所位於新蒲崗一座舊樓的2樓,好奇下前往尋看,方知現已改建成新式大廈。
家母是中山石岐人,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到港,當時與其五叔同住,兼在五叔的九龍城街市雞鴨攤幫忙。閒時跟五叔的夫人,即文公子的五叔婆,學得一手中山廚藝,因此她也和五叔婆的關係特別好。粵菜向有「食在廣州,廚出鳳坊」之說,以南海番禺佛山(俗稱「南番順」)為重鎮。而同為魚米之鄉的中山,則以石岐乳鴿、小欖菊花與脆肉鯇魚而聞名中外,也是大灣區中一個美食薈萃之地。
家父生前,職於牛房,擔任買手,專幫各大肉食公司購置生牛;對食材及烹調,素有要求,追求原汁原味,特別是烹調牛肉。他本人只嗜新鮮牛肉,謝絕凍肉,煮菜從不許落味精,幸好母親的中山廚藝到家,也能應付,家父務牛,家母雞鴨幫工,都是街市生意,可能就是這份緣分,造就了文公子與食結緣的一生。
文公子出生後,家住九龍城的五叔婆,即攜來用以供坐月者食用的煮雞酒予家母進補,隨即致電在工作中的家父,通知他剛誔下麟兒,「要快點攞命(粵語取命之意)」,聽得家父一頭霧水。原來五叔婆雖來港多年,但一口中山鄉音未脫,說的是要快點為新生嬰孩「攞名」(取一個名字之意)。
生於八月十六的文公子,由於中秋節翌日是香港的法定公眾假期,因此常戲稱全港放假一天,為文公子賀壽。幾十年來,又真的只試過兩次要在當天上班。由於文公子家庭頗為傳統,一直只會慶祝農曆生辰,要到11歲取兒童身份證時,才知自己的西曆生日。文公子正日生於9月30日,本是尋常日子。然而,回歸後,第二天是十一國慶,文公子大可盡情慶祝,也算是有福分。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