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似心
行文之時,我正在韓國首爾參加「2025韓中日文化協力美術祭」,見識到什麼是民族、文化與藝術共融!
這展覽於仁寺洞的Maru Art Center舉行,由ICA國際文化協會與韓國國際文化協會主辦,主管則是韓國文化藝術研究會,後援機構是亞細亞文化協會。大會每屆都邀請這3個國家有分量的藝術家參加,並請他們推薦新秀成員,令參與人數一直壯大。今屆展出作品約200多幅,有少量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加拿大……
韓國、中國和日本的文化相近,又各有特色,作品既有民族性又常分不出彼此。最明顯是席上邀得韓國、日本、馬來西亞華人及澳門的代表即席揮毫,撰寫祝賀辭。說到書法,韓國人都不會用音節文字而用漢字,80多歲的女書法家金善子脫去鞋子站在大宣紙上,拿着大號毛筆揮舞,寫上「筆緣」二字,剛勁有力!日本書法家宮田天風則寫「心和筆調」;澳門的書法家歐志祺寫「以藝會友」;馬來西亞的楊福貽則寫「墨林雅會」,這共融便是以漢字為根!
現場以3種語言即時傳譯,不過,藝術的另一個境界是不用語言、文字的,透過色彩與線條便能表達出動人心弦無分國界的情懷。我今次參展的作品是一幅老婦人推着堆滿紙皮的手推車,這是香港街頭常見的現象,有些長者寧可拾紙皮變賣換生計,也不申請政府援助,這是一份「香港精神」,我想將之帶出香港,讓更多人認識。
在會上,我認識了一位患唐氏綜合症但活潑的韓國男孩金希望,母親是華人。他參展的作品是一隻擁有紅眼睛的大蜻蜓飛舞在金黃色的天空與藍色大地之間,色彩甚為漂亮。上天賜給了他對色彩的敏銳。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