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良心茶遊記】鐵血江防茶馬渡(中)

2025-10-04 04:04:09 副刊
●鄧子龍在雲南保山易羅池修建的湖心亭至今仍在。 網上圖片

良心

惠通橋西南施甸縣姚關—打黑渡一帶約50餘公里的茶馬古道線,是遠征軍惠通橋東岸陣地之外另一處重要的江防陣地群。姚關地處施甸縣南端,平均海拔1,780米,屬古湖盆地,考古發現已有8,000年文明。古代有傣族、布朗族和彝族等多民族聚居,是南方絲綢之路重要節點和驛站,曾設有江西會館、湖廣會館等,馬幫貿易繁榮。唐宋時期這裏稱「勐籠」(傣語意為「森林茂密之地」),元代時名老窯寨,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民族英雄鄧子龍在此築關禦敵,雅「窯」為「姚」,始稱姚關。

姚關這一線的打黑渡和三江口都是怒江上的重要渡口。施甸西南部的三江口,位於施甸天寧鄉同龍陵碧寨鄉交界的怒江河谷,鄰近中緬交界處。這裏是蘇帕河、天寧寺河與怒江的交匯處,蘇帕河作為怒江的支流,在此注入怒江,與天寧寺河共同形成了壯觀的「三江匯流」。這處河谷海拔約560米,是怒江流域的重要節點,歷史上曾是通往龍陵去緬甸的怒江渡口要道。打黑渡得名於明代鄧子龍將軍在此夜渡怒江,突襲緬甸東吁王朝入侵軍隊的歷史事件。為紀念此次戰役,當地傣族居民便以「打黑」(傣語意為「黑夜渡江」)命名這裏的渡口。

鄧子龍是明代傑出軍事家、抗倭名將。1583年11月,他率軍在今施甸姚關以南的攀枝花(非四川攀枝花市)與入侵的緬甸軍隊展開決戰,大破緬軍象陣,俘虜緬軍首領,幾乎全殲敵軍。後又乘勝殺入東吁緬境,直搗阿瓦城(今曼德勒附近),迫使緬軍投降。1598年,70歲高齡的鄧子龍奉旨北上朝鮮抗日,當年11月在朝鮮半島露梁海峽同日軍決戰中身先士卒,力戰殉國。中朝聯軍在露梁海戰中大勝,焚燬日軍艦船200餘艘,一舉殲滅侵朝日軍主力,朝鮮光復。朝鮮國王為鄧子龍親穿孝服哀悼,歷代建祠祭祀。

鄧子龍屢建奇功又一生清廉,但由於他為人正直,卻屢遭構陷。他為露梁海戰大捷捐軀後還在朝中被言官誣告「吃空餉」,明軍將士紛紛以事實為他作證抗辯。據將士們舉證,鄧老將軍奉旨北上朝鮮抗日時,朝廷所撥軍餉不足,鄧將軍散盡家財募兵。由於前期軍費不到位,部隊開拔的路費都是鄧將軍墊支,或找友軍暫借,承諾打贏後領了賞再還。他壯烈殉國時債台高築,致其靈柩無錢歸國安葬。家丁旺八整理將軍遺物,僅有幾件粗布長短衫和幾雙子靴套,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朝鮮官員也以鄧子龍軍帳「無奢華器用」的記錄,印證其一生清貧。鄧子龍在雲南戍邊約12年,主導抗緬平叛、鞏固邊防,在滇西南留下廣泛影響和多處遺蹟。在保山,鄧子龍在易羅池修建湖心亭並題寫對聯:「百戰歸來,贏得鬢邊白髮;千金散盡,只餘湖上青山。」

遠征軍71軍江防部隊在當年鄧子龍攀枝花大戰的怒江岸邊修築了多處與日軍隔江對峙的重要江防碉堡,其中有小烏木碉堡,居高臨下俯射控制惠通橋下游至何元攀枝花渡口之間20餘公里的怒江江面;二台坡碉堡,俯控攀枝花渡口北南10餘公里的怒江江面;大紅梁子碉堡,居高臨下俯控打黑渡北南10餘公里的怒江江面;老兵洞碉堡,俯控打黑渡北南數公里的怒江江面。碉堡周邊都有延伸很長的戰壕和交通壕。

遠征軍打黑渡至三江口一線江防陣地,按不同的地形沿茶馬古道自南向北分設為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位於打黑渡東岸營盤山、三家村一帶的馬鞍山、大紅梁子等江邊高地上,可從北、中、南三向對渡口上下數公里江面及對岸龍陵勐糯大田壩等地的下山古道形成交叉俯射控制。營盤山在姚關鎮南部,在惠通橋阻擊戰中,遠征軍在營盤山設立指揮部,展開關鍵的反擊戰。現今石壁上的「保衛祖國」「抗戰到底」等標語仍清晰可見。第二道防線位於渡口東北約30公里的酒房街周圍的崖子頭、黑山門、雞腸水一帶陡坡高地上,分設有鋼筋混凝土碉堡3座、土石暗堡7座和相關的戰壕工事數段,可對由打黑渡上山進入酒房街和由酒房街上山前往姚關鎮的古道隘路實施交叉俯射控制;第三道防線位於酒房街東北約20餘公里的姚關壩邊楊家山山樑上。酒房街在姚關西南部,是連接龍陵縣的重要區域,古代是南方絲綢之路的驛站。清乾隆年間姚關人在此建酒房釀酒,形成以釀酒、商貿為主的聚居區,逐漸演變為街市。遠征軍沿楊家山山樑布設南北走向的鋼筋混凝土碉堡2座、土石暗堡2座以及連接各堡的戰壕工事1,000餘米,對由東南灣甸方向、正南舊城方向和西南酒房方向進入姚關壩子的三條古道形成俯射控制之勢。

中國遠征軍第71軍87師一部奉命駐守這一帶防地,利用江防工事為遠征軍便衣隊和龍潞游擊隊赴敵後開展游擊活動提供了極大便利。1943年11月16日,駐平達日軍146聯隊一部300多人在漢奸蔣三元等人帶領下趁夜從打黑渡偷渡過江,對江東遠征軍營盤山、三家村陣地實施突襲,駐守的一排士兵大部戰死,僅三人突圍報信。增援部隊趕到後三面夾擊,最終收復失地。營盤山的硝煙散盡時,日軍衝破怒江防線的幻想徹底破滅。日軍在打黑渡的偷渡,引起遠征軍整個怒江江防的極大震動。為了確保安全,遠征軍總部在及時調集各路大軍全力反擊、徹底驅除敵寇的基礎上,又相繼組織大批民工沿路增設了酒房和姚關兩道後援防線,有效強化了該渡口通道的安全防範能力。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實施滇西大反攻,這一線渡口交由左翼南線主力第二軍接管,又先後在這裏增設炮兵掩護陣地、彈糧交付所和軍民合作站等設施,為大軍順利過江反攻平達、象達乃至龍陵、芒市等地,起到了重要的支撐作用。

在1944年的大反攻中,駐守打黑渡一帶的中國遠征軍第2軍76師228團和第71軍88師264團渡江怒江,以絕對優勢兵力對一年前偷襲打黑渡的平達日軍發起猛烈進攻,一舉攻佔平達,殲滅日軍約300人,報了一年前的大仇。平達戰役也是遠征軍滇西大反攻的關鍵節點。遠征軍攻佔平達,切斷了怒江西岸日軍的增援路線,直接威脅日軍在怒江的防禦體系。遠征軍通過此役初步掌握戰場主動權,為後續戰役掃清了障礙,特別是為芒市戰役的勝利奠定基礎。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