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代車輪滾滾向前,香港卻有一座擁有近400年歷史的客家古村,在沉寂近半世紀後悄然甦醒,煥發生機。由鄉郊保育辦公室的鄉郊保育資助計劃支持、香港中文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鍾宏亮牽頭展開的「梅子林復育計劃」,遠不止於修復頹垣敗瓦,它更是一場以建築為媒介、以社區為主角的實驗,試圖為香港乃至亞洲的鄉村復育,探尋一條可持續發展新路徑。●文: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岳悅 圖:受訪者提供
日前,「梅子林復育計劃:透過協作修復推動可持續地方營造的鄉村振興原型」榮獲2025年度泰晤士高等教育亞洲大獎「藝術、人文與社會科學年度研究獎」,評審讚揚其為「極具成效、創新且執行出色的項目,成效顯著」,並指出學生、教職員及社區的參與,為這片曾被遺忘的土地注入新生命,令原本面臨現代化衝擊、逐漸消逝的本土文化再現生機。
就地取材 實驗性修復荒廢舊屋
梅子林坐落於新界東北的吊燈籠北面山坡之上,由曾氏客家人建立,是沙頭角慶春約七村之一。鍾宏亮介紹道:「慶春約是過去村莊之間貿易、結盟的約定,七村我們都去考察過,發現大多荒廢,惟有荔枝窩經過幾十年的保育和發展成為如今的模樣。」1960年代是梅子林村的全盛時期,有約100名村民居住,以種植稻米及果樹如年桔及梅子為主。1970年代,村民因農村生活艱苦以及交通不便而陸續移居到市區或外地謀生,村落逐漸荒廢,多數房屋被頹垣敗瓦掩埋。2017年開始,村民和義工在梅子林清理梯田和水塘,並重新種植數十棵桔樹。2019年,梅子林村首個活化項目「天、地、人——梅子林藝術活化計劃」啟動,設立「梅子林故事館」,並由生態藝術家葉曉文以村民故事及動植物元素為主題,在其中一間舊屋的外牆繪畫,「壁畫屋」由此得名。
藝術活化項目為梅子林注入了生機,梅子林的復育故事也仍在延續。2020年底,「梅子林復育計劃」正式啟動,項目以協作修復為核心,並分階段進行:第一階段,項目團隊記錄了村落的形態與文化遺產,並以「就地取材」「輕巧建築」和「共創參與」的原則,修復了「老屋」及「壁畫屋」兩座荒廢建築。經過詳盡考察,並聽取村長和村民的建議,團隊選定梅子林的「老屋」作為復育計劃的起點,「梅子林是慶春約七村中歷史最悠久的,而老屋是梅子林的第一間屋子,老屋其實是一切的起點。」鍾宏亮回憶道,當時由同學們共同參與設計與建造,最初是一個實驗性的建築嘗試。「我們選擇以鐵通架、木材和竹材等輕巧物料搭建主體結構,並修復利用原本的夯土牆。有些物料是就地取材,有些是我們親手搬上去的。」在設計定案後,尋找願意承接工程的師傅又是一大難題,經過多方奔走,項目團隊終於找到判頭和搭棚師傅協助完成工程的關鍵部分。他特別提到,過程中幸得香港建造學院的老師與學生伸出援手,師傅們也樂於共同研究修復工法,為計劃的推進提供了極大的助力。
此外,地權問題也使建築形態產生了限制。鍾宏亮解釋,老屋包含天井及三間大屋,但因產權分散,團隊僅獲村長授權使用其中一塊土地。因此,第一階段的工程無法興建完整的建築物,最終只搭建出了一個臨時性的結構雛形。壁畫屋同樣受限於地權與預算,團隊僅修復屋子後半部分的居住空間,但保留了原有的閣樓與樓梯結構,且在設計中格外注重採光,為空間注入新生。「過去雖有閣樓,但並未設置天窗,四周窗戶也少。我們在參考原貌的基礎上,融入現代設計理念,形成了如今明亮、通透的格局。」他強調,團隊的目標並非為個別業主修繕房產,而是希望透過活化吸引更多人回流鄉村。因此,修復後的「壁畫屋」將開放給村民與遊客使用,故採用更為開放、共享的設計理念。
資源循環 老屋變身「众舍」啟新篇
首階段工程完工後,項目團隊舉辦了「梅子林復育萌芽節」作為慶祝儀式,並於老屋和壁畫屋策劃展覽,完整呈現了修復過程、建築研究成果與梅子林的村落歷史,同時舉辦導賞團和工作坊,在村內不同角落試行體驗活動。修復成果有目共睹,項目亦順利獲得第二期資助,得以將老屋進一步加固為永久式建築。團隊結合傳統建築工藝與現代技術,將老屋重新定位為社區合作社「众舍」,並將其發展為中大的教育研究基地,開啟大學與鄉村合作的新篇章。
二期項目在遵循原貌的基礎上,沿用原有磚瓦和夯土牆,但以鋼結構承擔屋頂重量,不再依賴百年老牆作結構支撐。抬高的屋頂不僅能遮蓋並保護原有牆體,也創造出更開闊的公共空間。這種「新舊對比」的設計手法,並非追求「修舊如舊」,而是坦誠呈現建築在時間中的層疊痕跡。而空間設計上,團隊保留了原本的天井、爐灶與煙囪,並將一側空地用碎瓦鋪整為小花園。鍾宏亮說:「這些瓦是原本老屋屋頂的,因為屋頂塌陷而摔碎了一部分,我們力求就地取材、物盡其用。第一期使用的鐵架、竹材等臨時結構,在二期重建時被拆卸下來,由村民自發重新利用,搭建為雜物房等實用空間,這也是我們所倡導的資源循環理念。」
這座由村長命名為「众舍」的空間,概念融合了梅子林歷史上供村民集會的「眾屋」與當代的「合作社」理念,成為連結過去與現在的社區樞紐。「众」象徵眾村民協力復村的集體精神,「舍」則代表村民奉獻私產,寓意「有捨才有得」。鍾宏亮感慨道,隨着修復成效顯現,村內共識也逐漸凝聚,如村長成功說服鄰地業主加入二期復修,共同配合整體保育方向。「村民本可選擇新建三層丁屋,但最終決定延續傳統建築形態,與團隊協作修復。」
承先啟後 匯聚各界力量共塑未來
「梅子林復育計劃」第二期的首個大型公開活動「梅子林復育啟承日」於去年年中舉行,「啟承日」寓意承先啟後,開展鄉村活化新里程。活動當日,老屋舉行了中大建築學院梅子林復育場所營造工作坊、「無止橋」青年領袖小組實踐活動、香港建築師學會持續專業進修課程等,吸引了附近村落村民、村代表、各界義工、非牟利機構「無止橋」、中大師生及公眾人士約180 人次參與。此外,「众舍」與藝術家團體「紮合啦」合作的藝術裝置《月丘》也於當日首次公開展出。鍾宏亮透露正計劃組建管理委員會,由村代表、中大師生及各界義工組成,負責定期於「众舍」舉辦展覽、工作坊、教育交流等活動,並面向市民和遊客開放。
從臨時搭建的實驗建築,到堅實的社區樞紐「众舍」;從由兩間荒廢舊屋開啟的試點計劃,到帶動村民自發修復、多方力量匯聚的鄉村運動——梅子林的故事,是一部由磚瓦、草木與人心共同寫就的復育史詩。它印證鄉村的活力並非源於對過去的精緻復刻,而是在於能否創造一個面向未來的、充滿可能性的場域。這座古老村莊的明天,正由村民、學者、學生與每一位參與者的雙手共同塑造,它為現代化衝擊下如何存續本土文化與社區脈絡,提供了一個充滿溫度與希望的範本。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