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鵬情萬里】國慶不止是假期

2025-10-01 04:05:50 鵬情萬里

趙鵬飛

今天是國慶日,香港法定假期,兩艘解放軍海軍軍艦戚繼光艦和沂蒙山艦抵港,並對公眾開放參觀,一票難求。內地則開啟了長達8天的長假黃金周。一如預期,各條高速道路上,車如流水,各個風景名勝,人頭湧動。消費暢旺,貨如輪轉,商家自是喜不自勝。背井離鄉的人,也可藉此回到家中,與常年分隔兩地的親人閒話家常。對於廣袤的鄉村而言,此時正是農作物開始收穫的季節。水稻、玉米、大豆、棉花、花生、紅薯、高粱,都是最豐盈的樣子,結結實實,踏踏實實,一派富足忙碌,也成了國慶日最好的底色。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農耕文明的一大特點便是積穀防饑,由此引申出的憂患意識,也是文明繁衍數千年的密碼。愈是祥和之日,愈能從上一輩人口中,咂摸出一刻也不曾卸下的居安思危。比如關中人的語境裏就有一個獨有的詞:年饉。

何謂年饉?一年中一料莊稼沒有收成是為饑年,兩料沒有收成稱為荒年,連續三料都沒有收成,就是年饉。關中平原的老人掛在嘴上的年饉,常常特指的是民國十八年,也就是1929年的那一次大饑荒。簡直無法想像,歷史上十三朝建都之地,會因為大旱,千里赤地顆粒無收,再疊加軍閥混戰橫徵暴斂,發生空前嚴重的大饑荒。地方志中的保守統計,餓死的人多達200萬,出外逃荒的人超過200萬。十餘年之後的1942年,發生在中原腹地的又一次大饑荒,景象更為慘烈。算算時間,距今均不足百年。

從我們這一代人起,國家沒有發生戰亂動蕩,物質生活也日漸富足,尤其是進入網絡時代之後,線上的空前便捷,讓新生代的人產生了網絡上可以滿足一切的錯覺,會誤以為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其實,翻翻歷史書,或者直接問問AI,便知道,眼前的和平安定富足安樂,對我們這樣一個大國而言來得實在不易。香港是英國人堅船利炮叩開國門之後,被強行割讓的,國之不國,家之不家,人民流離失所的百年屈辱史,也是由此開始的。此後,列強燒殺搶掠,軍閥割據混戰,日本鐵蹄入侵,國家進入至暗時刻。幸運的是,我們這個民族一直都擁有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將危機轉化為機遇的文化基因和民族韌性。一次一次的危機和災難,暴露出的制度短板和體系缺失,讓無數接力尋找救亡圖存的仁人志士,終於找到了尋求突破的出路和方向。

多難並不能直接帶來興邦,而在於面對災難時的取態和行動。離我們最近一次的是新冠疫情。各地星夜馳援的醫護和物資,讓人看到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守望相助的民族凝聚力。還有當下正在進行的貿易戰,美國試圖用芯片等關鍵領域的技術卡住我們經濟發展的命脈,舉國體制的優勢盡顯,調配資源,技術攻關,談判桌上邊打邊談的雙線作戰,絲毫不亞於建國之初那一場「立國之戰」。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是以身安而國家可保也。」國慶日,舉國祥和,想起這些不覺心潮起伏。國慶節不止是假期。於普通人而言,更像是一條溫暖的紐帶,將個人的生活情感與國家的宏大敘事緊密相連,在細微處深刻影響着我們的人生。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