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我作為華人廟宇委員會增補委員出席了一年一度在深水埗三太子及北帝廟舉行「文昌開筆禮」。「開筆禮」的科儀都在側殿的北帝廟中進行。既然名之曰「北帝」,它的主祠神祇自然是「真武大帝」。
宋元時期出版、明朝重刻的《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卷一,收錄了「玄天上帝」。「玄天上帝」即「真武大帝」,書中提及他是「元始化身」,於三皇之時多次下凡人間,並於黃帝時下降,降生的日期是農曆三月初三等。他是「太陽之精」,「托胎化生」於淨樂國皇后之腹中等。這不是「真武大帝」的最早記載,但卻應該是最早對「真武大帝」有詳細描述的作品。
註:《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七卷》見於毛晉《汲古閣宋元祕本書目》的「子部類」,失傳了一段時間後,清人葉德輝在該書的序言,提及他本人在宣統元年(1910年)曾見過這本書,而書的字體是「元時舊刻」。後來得到這本書,判斷這本書雖然是明朝人重刻,「增入洪武以下封號及附刻神廟楹聯」,但此書的原版是宋元時期的。
事實上,在此之前,北宋高承《事物紀原》便記錄了北宋宋真宗天禧元年(1017年),軍營裏的士兵見到「龜蛇者」,因此建造了真武堂。翌年閏四月,有泉水在堂側源源不絕地湧出,而一些染有疫病的民眾在喝過這些泉水後就痊癒了。由於有此神跡,所以朝廷便「就其地建觀」。十月觀建成後,便把這間觀命名為「祥源」。後來,在宋仁宗時期,這間祥源觀遭遇災禍,需要重建。其後,便把祥源觀易名為醴泉觀。
《事物紀原》所述的「真武堂」說明了最遲在北宋初年便已經有真武大帝的信仰。而在書中提及「見龜蛇者」,指的其實是真武大帝的原來名稱「玄武」。
宋代演變為「龜蛇」形象
「玄武」一詞,早於《楚辭·遠遊》一文中已有提及,其句為:「時暖曃其曭莽兮,召玄武而奔屬」。「玄武」,按《禮記·曲禮》說:「前朱鳥而後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說明了他是位於北方的神獸。而在此條之下,有唐人孔穎達的疏,疏指:「玄武,龜也。龜有甲,能禦侮用也。」大家要特別注意,這時候,「玄武」還只是「龜」,而非「龜蛇」。
後來,宋代洪興祖在《楚辭補註》有關《遠遊》補註謂:「二十八宿,北方為玄武。說者曰︰玄武,謂龜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鱗甲,故曰武。」洪興祖除了提及玄武為北方之神獸外,也重新塑造了玄武的形象,由原來的單純的「龜」的形象,變成了「龜蛇」形象。
那為什麼「玄武大帝」會變成「真武大帝」?那是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宋真宗指「玄武」犯了宋聖祖趙玄祖的名諱(北宋官方追封的趙氏始祖),故「祥符間避聖祖諱,始改玄武為真武」(《雲麓漫抄》卷九)。
●葉德平博士,香港教育大學「文化傳承教育與藝術管理榮譽文學士」課程統籌主任、「戲曲與非遺傳承中心」副總監,曾出版多本香港歷史、文化專著。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