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文自由戲】直面生活「無常」 汲取人生智慧

2025-09-26 04:16:50 教育

「無常」是核心教義之一,為佛教三法印(即「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的首項。「無常」指一切有為法(即因緣和合而生的事物)皆處於不斷變遷、生滅滅生的狀態,沒有恒常不變的實體。

此概念強調世間萬物的暫時性、不確定性和依賴性,是佛教解脫思想的基礎,引導修行者洞察現實的本質,從而減除執着與痛苦。

所謂「無常」,意指世間萬物皆因「因緣和合」而生,因此,萬物本質上都是無常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依賴於特定條件的支持;一旦條件消散,事物也隨之湮滅。無論是人、事、物,皆因條件的恰巧匯聚而生,也因條件的離散而滅,此即「緣起緣滅」之理。

龍樹菩薩的《中論·觀因緣品》提出:「眾因緣生法,我說即是空。」這意味着諸法依因緣而生,故無自性,其無常性正是空性的體現。此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也隱含無常思想,指出物質現象(色)與空性不二,變化不息。

近代學術研究亦強調無常的實踐意義。如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中分析,無常是「緣起」的具體表現,修行者透過觀照無常,才能證入無我。西方佛學學者如Peter Harvey在《An Introduction to Buddhism》中也指出,無常觀是佛教心理學的基礎,有助於化解對自我與外境的固定執着。

那麼,面對人生的變幻無常,我們應如何自處?

首要之務,是學會接納無常。當我們勇於直面它時,或會發現無常不只帶來殘酷,亦能贈予我們消除痛苦的智慧。

人在絕望之際,常誤以為當下的困境與痛苦將永恒不變。然而,痛苦本身也是一種無常,它同樣由某些條件暫時匯聚而成,也將隨條件改變而消逝。若能靜心觀察絕望的感受,便會發現它對我們情緒和身體的影響,實則每分每秒都在變化。透徹理解緣起緣滅的道理,便知世上從不存在永恒不變的痛苦。

世界猶如一個舞台,台上景致變換不息。因此,我們不應讓任何歡樂、哀傷、財富或人際關係徹底支配自己的生命。明智之道在於凡事保持中道,不過度沉迷:不佳的事物自然於身心有損,但即便是美好的事物,若過分執着,同樣會造成傷害。不讓心靈受限於特定人事物,方為智慧之舉。

須知,世事很少會同時全部陷入困境,即使在失意之時,也總有一些具價值的東西存留下來。

珍惜「期間限定」 順其自然

正因沒有永恒不變,世間便沒有什麼是「理所當然」或「必定如此」。一切事物都像是「期間限定」,我們也應以順其自然的態度,看待生命中這些階段性的風景。

或許有人會問:這是否過於消極?我們何不轉換視角,將所謂的「消極」理解為「隨緣」?「隨緣」意味着我們意識到自身的渺小,明白任何事的成就都需要無數因緣條件的配合。

既然「無常」是人生的常態,我們反而更能坦然面對生活中的種種不如意,更如實地依據自己的價值觀和心意去生活,而不必過分計較與執着於最終的結果或一時的困局。

人生路上,我們或許曾壯志滿懷,以為一切盡在掌握,最終卻因種種意外而未能如願。誠然,人生荊棘滿途,世事難盡如人意,但反觀之,正因充滿意料之外,生命才顯得如此豐富而有趣。

●籲澄 資深中學中文、中國歷史科老師,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教學經驗豐富,曾出版多本暢銷中文、中國歷史參考書。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