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端臨(1254年至1323年),宋末元初饒州樂平(今屬江西省)人。父親馬廷鸞在南宋度宗朝曾任右丞相兼樞密使,辭官後專心編寫史書。馬端臨自幼學習朱熹的學說,在父親熏陶下,對史學產生濃厚興趣。他二十歲時參加科舉考試並中得頭名。公元1276年元軍攻破南宋京城臨安(今杭州)後,馬端臨隱居家鄉,初期協助父親編寫史書《讀史旬編》。在編寫過程中,從治史方法到史料源流考訂等,都令馬端臨得到不少啟發,為他日後編著《文獻通考》奠定基礎。
馬端臨隱居期間,元朝政府多次邀其出仕,均被拒絕。父親病逝後,他曾短暫擔任慈湖書院和柯山書院山長,以及浙江台州儒學教授等職,此後長期在家鄉著書講學。多年來,到訪與他論學的學者眾多,皆佩服其博學與思辨敏銳。
三十年磨一劍 巨著終刊行
馬端臨最大的成就是典志體巨著《文獻通考》。唐代杜佑所撰《通典》是中國最早的制度史專書。宋代史家輩出,多部貫通古今的通史問世,如司馬光《資治通鑑》、鄭樵《通志》、袁樞《通鑑紀事本末》等。馬端臨認為《資治通鑑》偏重政治興衰,對典章制度探討不足;鄭樵《通志》體例龐雜,未能突出制度重要性;而杜佑《通典》專注典章制度,貫通上古至唐代中葉,深得其賞識。《文獻通考》即參照《通典》體例,並加以擴充發展。
公元1285年,馬端臨開始編撰《文獻通考》,其間參閱三百餘部史書,包括歷代國史、會要和雜史,並對金石碑刻等涉及制度的史料加以收集研究,歷時近三十年方完成此巨著。元仁宗延祐四年(公元1317年),朝廷訪求才德之士,其間訪得《文獻通考》進呈仁宗,仁宗遂下令官府籌辦刊刻。
馬端臨得知官方準備刊印,即攜手稿赴饒州參與校對。元英宗至治二年(公元1322年),全書刊印完成。馬端臨深感欣慰,次年(公元1323年)於故鄉樂平病逝,年七十。
詳載宋代制度 探討興亡根由
《文獻通考》共三百四十八卷,三百餘萬字,分門別類論述歷代典章制度,包括官制、禮樂、考選、兵制、田賦、刑法、專賣、曆法等,上起三代,下迄南宋寧宗嘉定末年,為通史式制度史巨著。全書分二十四考,每考前有小序,說明著述原則與考訂意義,各考下分子目,內容按時間排列。《文獻通考》不僅羅列材料,更具敘述、考訂與評論。
全書內容按「文」、「獻」、「考」三層次排列:「文」為叙事,取材於歷代國史、會要;「獻」為論事,引用臣僚奏議、學者議論;「考」為馬端臨本人評論,包括梳理制度演變、評判得失、考辨名物等。三者結合,資料井然有序,便於檢索,亦利於後世理解制度源流與演變。
值得一提的是,《文獻通考》對宋代制度記載尤為詳盡,佔全書五分之二,應與馬端臨親歷南宋滅亡,意欲透過制度研究探討兩宋積弱乃至亡於金、元之緣由有關。
《文獻通考》將典章制度分為二十四門,較杜佑《通典》九門、鄭樵《通志》二十門更為精細完備,內容亦更詳實。故後世史家普遍認為,研究上古至南宋典章制度,《文獻通考》為必讀之作。
●緩圓 資深中學中史科及中文科教師,從事教學工作三十年。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