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劏客手段大拆解 對操廣東話及普通話顧客推銷手法有別
編者按
「影射藥」泛指藥品的包裝設計或名稱抄襲某些知名的藥品品牌,卻又有些微區別,同時產品的內涵、有效成分與正貨卻截然不同,是一種擦邊球,遊走在翻版與假貨之間的藥物,試圖混淆消費者。多年以來,香港法例對影射藥缺乏監管,只要包裝設計及商標與正貨有出入,哪怕差別不大,也難因侵犯版權而入罪。如果廠商為產品添加一款可食用成分,更能以「保健產品」形式隨意銷售,規避醫藥相關法例約束。香港文匯報將一連五集進行深入調查,揭露這條灰色產業鏈水有多深。
十一黃金周將至,為提升旅客防偽「免疫力」,香港文匯報記者早前喬裝成市民或旅客到尖沙咀及銅鑼灣區一帶十多間藥房視察,粗略估算共發現廿多款影射知名藥品的藥物,其中三款家傳戶曉的成藥被影射的次數最多,當中一款止咳藥更出現六七個版本的影射藥,其包裝及名稱差不多如出一轍,驟眼望去真假難辨,但賴以最後把關的《商品說明條例》存有「灰色地帶」,無良藥房職員懂得怎樣使用「語言偽術」規避法例,大致分為四種瞞天過海的銷售手法,更發現藥房職員對操廣東話及普通話的顧客,推銷手法以規避法例的伎倆截然不同,記者邀請法律界人士一起拆穿其「西洋鏡」。
●香港文匯報記者 廣濟、曾立本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