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蕭景源)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在其網上社交平台專頁表示,昨日(19日)濱海街一工程地盤發現一個戰時炸彈,其外形與美軍炸彈相似,經翻查紀錄後,可見1945年4月2日美國陸軍航空隊第380重轟炸機大隊派出24架B-24轟炸機空襲香港船隻與太古船塢,每機均搭載6枚1,000磅重炸彈,應為美軍當時常用的M-65。
香港空間史研究計劃人員利用當時第380大隊屬下的第531重轟炸機中隊在任務進行時(拍攝時間為下午2時20分)拍攝的照片以ArcGIS進行空間對位,顯示該中隊的炸彈正正投到當時屬於糖廠部分的濱海街一帶。因此,昨日發現的炸彈很可能就是第531中隊投下的1,000磅M-65炸彈。圖中紫色線為濱海街、紅色箭嘴為發現炸彈位置、綠色箭嘴為前鰂魚涌英童學校,今日的香港青少年發展聯會德育發展中心(三級歷史建築)。研究人員又指出,利用地理資訊系統加上地圖和航空照片等歷史空間數據,我們可以透過空間對位等方式尋找戰時炸彈的可能位置。


另一方面,「維港檣櫓.Mast in Victoria」今日(20日)在網上社交平台發文,表示根據官方文獻,該次轟炸高度為15,000至16,500呎高空,1000磅炸彈的前引信設定為即時起爆,後引信為0.025秒延時起爆,但此彈被投到陸上卻未被起爆,當中可能的原因,相信涉及炸彈引信的工作原理。但這次濱海街未爆彈跟7年前會展站未爆彈不同,會展站未爆彈相信是由美國海軍第38特混大隊於1945年1月15及16日於低空投到海上,爆炸入水時的姿態相信是比較接近水平而未能觸發引信。但昨天發現的未爆彈由萬呎高空投下,炸彈理應有足夠時間由水平轉成垂直狀態,當接觸被炸目標時應該有足夠動能和力量觸發引信起爆。經與香港浸會大學歷史系鄺智文博士討論,根據航空照片,鄺博士提出此彈的落點有可能在當時是一個倉庫,此倉相信只是一個簡易構造物,只是一個棚,其棚頂極可能只是薄鋅鐵,而且倉庫內儲存甘蔗和蔗渣,因為鋅鐵棚頂、甘蔗和蔗渣不是極為脆弱,就是一個軟綿綿的軟體,造成炸彈落地時減速速度不足,在牛頓定律下未能形成足夠力量剪斷前引信的剪力針或將後引信的彈簧壓縮,從而未能起爆。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