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集思廣宇|當AI進入公共服務 是進步還是隱憂?

2025-09-20 20:41:31 來論

文/李廣宇

在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政府提出成立「AI效能提升組」,由政務司副司長統籌,創科及工業局以及數字政策專員擔任副手,邀請業界專家參與,期望透過跨部門協調,加快人工智能在公共服務中的應用。這一舉措無疑對政府行政效率的一次重大改革。

事實上,香港早已有部分政府部門率先引入AI並見成效,例如,統計處利用人工智能自動抽取上市公司財務報告數據,顯著提高準確度與處理速度;1823熱線則應用語音辨識與自動分流系統,查詢處理時間縮短近三成。然而,這些應用仍屬個別嘗試,要真正打通數據壁壘,實現跨部門共享與協作,便需有統籌機制。「AI效能提升組」正是要把分散成果,凝聚成系統化改革力量。

同時,施政報告亦勾勒出一幅更宏大的創科藍圖。除成立專責小組外,還推出多項配套,包括動用三十億元前沿科研基金,預留十億元籌建香港人工智能研發院,並規劃北區沙嶺數據園區,以強化算力基建。這些既是對大灣區合作的回應,也是對國際競爭格局的呼應。正如行政長官李家超所言,人工智能發展無可抗拒,香港若原地踏步,將失去未來優勢。

然而,AI帶來的並不只是效率和機遇,也同樣潛藏風險。其中更嚴峻的風險來自深偽技術。人工智能可以生成真假難辨的影像與聲音,詐騙集團已開始利用這些技術偽造會議畫面或語音錄音,令企業與個人蒙受重大損失。筆者在過去文章中曾對此問題作過詳細評論,此處不一一贅敘。

另外,最常被提及的是私隱問題。生成式AI在運行過程中可能調用龐大數據集,若資料中包含個人敏感信息,便可能在輸出時被意外洩露,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香港的《個人資料(私隱)條例》在過去幾年已經多次成為社會討論焦點,但要應對生成式AI的新挑戰,現有條例或許不足以涵蓋所有風險。

另一個挑戰是透明度。AI模型多屬黑箱運算,用戶難以理解其中邏輯。若應用於公共決策,如福利審批、醫療診斷或出入境管理,市民或將失去追問與上訴的空間。當決策關乎民生,而制度卻缺乏問責與解釋,政府公信力勢必受損。因此,推動AI應用的同時,必須建立審計與解釋機制,讓市民理解系統的判斷依據,確保程序公正透明。

要在效率與風險之間取得平衡,必須從制度、法律與教育三方面入手。技術上的防火牆與加密固然重要,但更核心的是治理框架。政府應為AI應用制定跨部門標準,要求涉及個人資料的系統必須接受風險評估與外部審核,並在關鍵決策過程中保留人類覆核,避免完全交由演算法自動裁定。法律亦須與時並進,正面應對演算法偏見、數據洩漏及深偽濫用等新挑戰,否則社會信任將難以建立。

同時,公眾教育與再培訓亦不容忽視。市民普遍把AI視為便利工具,卻未必理解背後風險。若政府能主動公開各部門AI應用的用途與風險評估,將有助於增強透明度,提升社會信任。另一方面,AI的普及勢必衝擊部分工作崗位,若沒有及時的再培訓與轉型支援,社會矛盾只會加劇。

整體而言,「AI效能提升組」代表香港邁向智能政府的重要一步。若能妥善運用,AI將不僅是提升效能的工具,更能推動產業升級與經濟轉型。然而,效率只是技術帶來的表面果實,更深層的挑戰在於如何同時守住安全、透明與公平。唯有在效率與信任之間找到平衡,香港才能在數碼化轉型的道路上行得穩健而長遠。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宋得書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