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韻僖 全國政協委員
《易經》有云:「天地革而四時成。」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的新一份施政報告,題為「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恰如今年「革」卦的啟示:唯有突破舊制、與時俱進,方能化解積弊。在房屋政策這一民生議題的重中之重上,本屆特區政府的施政成果與未來規劃,正正體現了這種以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的決心。
施政報告明確指出,公屋綜合輪候時間從3年前的6.1年降至5.1年,縮短整整1年。這一數字不僅是統計學上的改善,更是數萬家庭生活質量的實質提升。對劏房戶而言,早一年上樓意味年均節省3.6萬至5萬港元租金,更代表脫離惡劣環境、獲得尊嚴生活的機會。這一成果背後,是特區政府加速建屋、推出簡約公屋、打擊濫用等組合拳的成效,證明只要策略得當、執行有力,香港的住房問題是可以解決的。
施政報告提出2026-27年度起的5年內,連同簡約公屋,總體公營房屋供應量將達18.9萬個單位,較本屆政府上任時的五年期增加80%。若實現此目標,將是香港公營房屋供應的歷史性突破。更重要的是,特區政府將居屋供應量提升50%,並調整綠白表比例至50:50,既協助公屋租戶置業,又促進公屋流轉,形成良性循環。這種「增加數量」與「調整結構」並重的策略,顯示特區政府已從應急式思維轉向長遠系統性規劃。
施政報告提出6項措施豐富置業階梯,尤其值得肯定的3項是:放寬轉讓限制,將新出售居屋及綠置居單位轉讓年限由15年降至10年,鼓勵居民向上流動;房委會資助出售單位長者換樓計劃,允許長者出售單位後免補價購置較小單位,既釋放資產改善生活,又騰出市區資源;由房委會及香港房屋協會推出先導計劃,容許擁有資助出售單位10年或以上的業主,在繳付出租准許費後將其未補價單位出租予合資格白表申請者,提升存量房屋使用效率。這些政策不僅解決居住問題,更賦予市民資產配置的靈活性,回應了不同階層對「安居」與「向上流動」的雙重期待。
當然,香港房屋問題仍面臨深層挑戰。關於簡約公屋質量與長遠角色,特區政府需確保「簡約」不等同「低質」,並明確其與傳統公屋的定位區分。對於劏房規管的成效,「簡樸房」制度需配套執法資源與過渡支援,避免立法規管後反而減少基層住房的選擇。同時,應顧及區域平衡,新供應房屋需配合交通、就業等規劃,避免位於偏遠地區的公營房屋成為「孤島社區」。此外,也需注意經濟波動風險,若未來經濟下行影響居民供款能力,資助房屋市場可能面臨風險。
行政長官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強調:「拚經濟、謀發展,提升經濟長遠競爭力,增添發展動能,目的就是要為改善民生提供堅實基礎。」房屋政策正是這一理念的試金石。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