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來論│破局立新 加速新產業發展

2025-09-19 22:43:37 來論

紀緯紋 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副研究員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成員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2025年施政報告中展現出強烈的急迫感,直言對北部都會區建設「心急如焚」。這種迫切感背後反映了香港面對內外新形勢的深刻認識:時不我待,必須以破局之勢、立新之策,加速發展新產業,推動經濟轉型。施政報告提出北都的革新發展模式和產業發展革新政策,正是香港把握時空機遇的戰略回應,旨在通過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特別是深圳的深度融合,產生巨大協同效應。

明確新產業領域

施政報告第四章提出「制訂優惠政策包 促進招商」的策略,標誌着香港產業政策的重大轉變。特區政府將採取更靈活、更主動的方式吸引企業落戶香港,針對不同產業特點量身定制支持措施。這種轉變顯示香港正從過去相對被動的經濟管理模式,轉向積極有為的產業引導策略。

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引進與發展飛機回收、生命健康科技、新能源及AI和數據科學四大產業。飛機回收產業充分利用香港國際航空樞紐地位進行業務拓展;生命健康科技產業則依托香港頂尖的科研與醫療實力、大學資源和國際中試地位實現產業化和區域化發展。新能源產業發展順應全球能源轉型趨勢,配合國家「雙碳」目標,結合大灣區市場需求及本地能源策略的頂層規劃,實現環保效益與經濟成果並行。AI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香港將善用其科研、資金、數據和人才優勢,完善AI基礎設施建設,推動各行業的創新發展與融合,實現AI產業化。

這些產業選擇既立足香港現有優勢,又瞄準未來發展趨勢,體現了規劃的前瞻性和戰略性。北都作為香港產業升級的重要載體,施政報告以專章提出加速發展,將為新產業發展提供所需的空間和全方位的支撐。例如新田科技城作為北都的核心組成部分,可重點發展生命健康科技、AI和數據科學等產業,打造國際一流的科研基礎設施,吸引全球頂尖企業和人才集聚。

北都成為戰略支撐

「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反映特區政府對產學研緊密結合模式的高度重視。通過協同產業、科技與人才發展,將加速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興產業集群。施政報告指明三批大學城土地的使用時間表,亦體現出北都區發展的迫切性,為香港把握發展機遇提供明確依據。

值得一提的是,北都以試點形式推行「分階段開發」模式,參考內地「1.5級開發」概念,允許先建設和營運具先導性的低密度設施,快速吸引企業進駐;同時採用多元化的土地開發模式,包括原址換地、「片區開發」等,加快土地的發展進程。一系列「拆牆鬆綁」措施將成為加速新產業發展的關鍵舉措。

區域融合發展、增加協同效益、創造多贏局面已成為全球發展大勢。香港發展新產業的關鍵之一在於與大灣區內地城市特別是深圳的互動協作。「一國兩制」和《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為區域發展提供制度和法律基礎,北都則作為港深融合的重要空間節點,將成為協同效應的物理載體和制度試驗田,為新產業發展提供廣闊的市場空間和產業配套支持。

有為政府與全社會共同努力

香港的產業發展正處在關鍵轉折點,施政報告提出的產業政策和新區規劃,展現了特區政府突破傳統、創新發展的決心。

成功實施這些政策需要兩大關鍵元素的緊密配合。一是有為、有擔當的特區政府,能夠突破傳統思維限制,積極引領產業發展;二是全社會共同努力,為已經確立的發展方向凝聚共識、匯聚力量。產業發展策略和北都的規劃相輔相成,共同構成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香港正面臨寶貴的時間窗口和空間機遇。通過產業革新和北都的創新發展模式,香港有望突破發展限制,加速新產業發展,建立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新興產業體系。這不僅關係到香港自身的繁榮穩定,也關係到香港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角色和作用。只有把握時機,加速新產業發展,香港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保持優勢,創造美好未來。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