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琼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
2025年施政報告在愛國主義教育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領域推出一系列突破性舉措,既充分體現了特區政府對《愛國主義教育法》精神的落實,也彰顯了香港對接國家戰略、服務香港長遠發展的主動擔當。筆者一直以推進愛國主義教育、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作為工作重心,在民建聯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不同的平台上建言獻策,今次有多條關於愛國主義教育的建議被納入施政報告。愛國主義精神應在香港社會落地生根,更要推動香港各界在國家發展大局中錨定定位、實現價值。
過去,受複雜歷史因素影響,香港的教育體系曾長期以西方視角為主,對中國近代史的敘述往往淡化與內地的歷史聯結,對鴉片戰爭、辛亥革命、抗日戰爭等影響民族命運的重大事件,缺乏基於民族立場的完整闡釋。這直接導致部分市民尤其是青少年對「中國近代史是屈辱與抗爭交織的歷史」「香港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參與者」等核心認知模糊,也成為民族認同感建設的短板。
認識歷史 了解國家
此前,筆者和其他全國人大代表在內地不同城市進行調研的時候就發現,內地有非常豐富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香港應加強和內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合作,共同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本次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將內地愛國主義教育設施納入特區教育基地,推動學生與青年參訪,正是對這一需求的積極回應。今年8月,「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國家一級博物館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正式落址,筆者有幸出席設立儀式,深刻感受到這一基地對香港青少年的特殊意義,為香港青少年搭建了「直接觸摸國家歷史」的橋樑,讓他們跳出書本,在歷史現場理解民族抗爭的艱辛與偉大。
未來,還需進一步擴大參訪群體的覆蓋面,除了學生,更應推動教師、社工、文化工作者、公務員等群體定期赴內地交流。例如,組織歷史教師參與內地「抗戰史教學研修班」,與內地教育專家共同開發貼合香港學情的教案;安排文化工作者走訪西安、南京等歷史名城,挖掘中華文化與香港的深層聯結。通過沉浸式學習,讓不同行業從業者從「認知國家」走向「認同國家」,再到「服務國家」,形成家國情懷培育的完整閉環。
弘揚中華文化 增強文化自信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紐帶,也是香港社會凝聚共識的重要基礎。本次施政報告提出打造「中華文化節」、舉辦中國通史系列展覽、推動設立國家發展成就博物館。民建聯曾多次建議強化「弘揚中華文化辦公室」的統籌職能,推動中華文化推廣從「零散活動」走向「品牌化」「體系化」,我們非常感謝施政報告採納建議。
我們相信設立介紹國家發展和成就的博物館及中華文化體驗館,不僅能讓香港市民清晰看到國家如何從積貧積弱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更能幫助他們找準香港的定位,無論是作為「東方之珠」的經濟角色,還是作為「中西文化交匯點」的文化角色,香港的發展始終與國家命運緊密相連、也始終是國家對外開放的窗口。
此外,推動18區聯動民間組織推廣節慶活動同樣關鍵。過去,香港的中華文化活動多由單一機構舉辦,存在資源分散、影響力有限的問題;而通過「政府統籌+民間參與」的模式,各區可結合自身特色打造品牌活動,例如灣仔區聚焦「非遺手工藝體驗」,元朗區突出「傳統民俗展演」,九龍城區圍繞「中秋、元宵」等節日開展家庭互動活動。讓中華文化的魅力「遍地開花」。
香港正處於由治及興的關鍵階段,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支持、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機遇,為香港深化愛國主義教育、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提供了廣闊空間。施政報告的相關舉措,既是起點,也是方向標。香港各界要持續協助特區政府推動舉措落地,並傾聽社會各界需求、完善建議方案,持續凝聚「愛國愛港」的社會共識,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香港力量」。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