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龍窯能表達,此刻位於屯門公共屋邨顯發邨已有八十年歷史的青山龍窯,應該難掩對近期頻來到訪的新朋友們的歡迎與興奮。今年5月,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講師、陶瓷藝術家陳思光在屯門顯發邨公共空間完成了他的全新當代陶瓷藝術裝置「屯聚龍謠」。
這一藝術裝置由包括屯門社區人士、陶瓷愛好者和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學院學生等逾百位參與者共同創作,凝結了公眾對於青山龍窯和個人生活經歷的共同回憶。科技、藝術和公眾參與的結合,正在串聯起青山龍窯的過去與未來。●文、攝:香港文匯報記者 陳藝
自2023年開始,陳思光以工作坊的形式,親自帶領及指導參與者們將記憶中的陶瓷用品勾勒成圖樣,再以3D打印技術和傳統柴燒工藝結合,一方面復現龍窯製品,一方面將公眾記憶中的物品生產為實物。
「屯聚龍謠」復現記憶
作為專注陶瓷技藝已經超過二十年的陶藝家,陳思光對於陶藝的研究並不限於工藝本身,他認為器物本身承載的是人的回憶,在嘗試用3D電腦打印技術和陶瓷創作結合的探索中,他發現,這一過程也可以用在復刻香港市民對於青山龍窯的回憶上。
青山龍窯是目前香港唯一保存完好的完整龍窯。自1940年代興建以來,青山龍窯在其興盛時期承擔了大量燒製生活陶用品的職能,包括水渠、花盆、五加皮酒樽、沙煲、香爐、陶瓷塑像等香港市民再熟悉不過的「入屋」產品,亦見證了1950至1970年代蓬勃一時的香港輕工業發展。
為了將市民記憶中熟悉的器皿復現出來,陳思光在把公眾提交的草圖進行電腦素描後,就利用3D電腦打印技術及軟泥把2D平面的圖像製作成實物。他參考青山龍窯當年的燒窯方法,利用傳統的柴火升溫,用柴燒完成整個燒製過程而非現今普遍採用的電能或煤氣。經過高溫柴燒後的陶藝作品往往會透出淡淡的啡綠色,這是木材、火焰、氧氣和泥土礦物交織融合的成果,也為3D電腦打印成形的作品添上了更多的自然風韻。
在現場觀看陶瓷藝術裝置「屯聚龍謠」時,公眾可以發現,這一裝置和以往的陶瓷藝術呈現大不相同,隨着觀賞的遠近距離和傾斜角度的變化,會看到不一樣的切面。陳思光介紹說,不少觀眾首次進入公共空間看展時,站在遠處會以為懸掛在牆上的是一幅畫,再走近看會以為是常規的陶瓷作品,再繼續走近一些後才會發現,這是經過調整尺寸以3D打印製作而成的陶瓷。
在這部大型藝術裝置的旁邊,有陳思光對於傳統龍窯產品的復現,在另一邊則是以公眾提交的圖樣製成的作品。這些看似十分家常的「瓶瓶罐罐」,以十分生活化的次序被排布在畫有淺色壁畫的牆壁上,讓人好像看到了過去人們家中的客廳或廚房。陳思光在接受採訪時說,「屯聚龍謠」圍繞「生活」本身來展開,而非單純對於龍窯的復刻,因此你會見到各種各樣在生活場景中會出現的用具。
觀察過局部之後,再退後幾步從整體觀看,你還會看到整體的器物好像都被大風吹一般傾斜至一個方向,那正是體現了一種「整體的火勢」,好似龍窯在燒製中被火勢猛烈攻擊的場景。現場亦有一台用作展示的小型3D打印機,用來給公眾講解3D打印陶瓷的過程和原理,「小型的大概10分鐘便可打印出來,如果是大型作品的打印時長可長達幾小時。」陳思光說。
「活着的博物館」保留龍窯火種
火,正是「龍窯」的精髓。龍窯是一種用來燒製陶器的傳統柴窯,燒窯時溫度可達1,300攝氏度,火光熊熊宛如一條斜臥的火龍。在早前陳思光開展的工作坊中,不少陶藝愛好者以及公眾人士得以首次近距離來到青山龍窯,在第二代「窯主」梁柏泉的帶領下一睹過去龍窯的真身。
儘管已經「熄火」四十年,青山龍窯的氣勢依然不減。在簡陋的金屬窯棚下,一座長達17米、依坡傾斜約20度向上延伸的龍窯靜臥於此,從拱形的小門進入便可見裏面細長宛如走廊的窯室。半蹲在窯室內向上看,可發現在窯脊的拱頂上,布滿了一排排拳頭大小的孔洞,在燒窯時,一段段柴火樹枝可從這些孔洞被投進窯內,使得窯室升溫。參觀過程中,觀眾還可隨處看到過往龍窯的製成品,直觀地從這些陶瓷製品上感受到歲月的痕跡。梁柏泉還創新性地將陶瓷製作的材料和比例製作成簡明的看板,以方便公眾參與體驗。原址原貌的保留以及公眾的近距離參觀,令到青山龍窯成為了一座「活着的博物館」,保留下龍窯文化傳承的火種。
在屯門顯發邨公共空間,除「屯聚龍謠」外,以「青山龍窯」為主題的系列藝術作品如《青山龍窯剪影》、陶瓷裝置《拓印龍窯》等也都以頗具特色的方式四散分布,給予公眾足夠的空間去欣賞和探索。
趣味龍窯線上線下齊參與
在實體裝置之外,「屯聚龍謠」更設有網上平台分享工作坊,收集得來的社區故事以及相關的器物草圖,旨在以科技鏈接社區集體記憶。今個9月,陳思光還將繼續舉行公眾導賞及工作坊,帶領公眾人士參觀青山龍窯歷史,導賞「屯聚龍謠」當代陶瓷藝術裝置的製作過程。
公眾導賞及工作坊
時間:9月20日(周六)
第一場:14:00
第二場:15:30
導賞人:陳思光、梁柏泉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