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芳
連續兩天又有酒家結業,好像一則廣告術語「梗有一間喺左近」,這次輪到在灣仔扎根63年的醉瓊樓宣布結業。
童年已在灣仔出入,上世紀六十年代生活艱難,鮮有上館子,醉瓊樓的鹽焗雞、客家豆腐、梅菜扣肉,只能在工作後有所見識;醉瓊樓這招牌,於我是一種歲月記憶,經常擦身而過,就像老街坊、老朋友,互相見證着成長歲月;如今,老街坊告別,難免有隱隱然的不捨。人生如潮,有起有落,傳統老店終有告別時,也是時代更替的必然。
香港飲食業進入轉型期,2025年截至9月份的統計,約有70間食肆結業。疫後新一代消費習慣改變,外賣平台崛起,在家點餐選擇多;同時跨境消費已成新常態;香港經營餐飲成本上升與消費力下降未能取得平衡;飲食文化起了翻天覆地變化,新一代的口味,追求新派、輕盈菜代替傳統菜,而且更重視食肆舒適感、服務體驗,這些都是傳統老店未能給予的。
傳統店的招牌菜有局限,因為從食材到烹飪每一步驟,親力親為,廚房老師傅行出行入,有時還會跟你閒聊幾句,甚至老闆、廚師會和客人飲番杯,如此飲食文化,上世紀孕育不少知名美食家,追求美食,重在細節,賓至如歸,念念不忘;如今上館子,似乎選擇更廣泛,食物款式多,手機點餐極為方便,而且上菜速度快,在你跟前的人愈來愈少,手機點餐,機械人送餐,速戰速決,有食物,沒文化,沒人氣,究竟我們在吃什麼?
今天是「預製菜」的大時代,行內人說,餐館10間中就有6間都用預製菜,點心固然只需翻熱,連主菜也是在預製菜的基礎上加工,千篇一律口味,或許我們的胃口已經習慣了,也沒有太多的要求。隨着傳統老店的落幕,我們只能順流而行,明天還能吃什麼,管他哩!
預製菜是人類生活進步的產物,有效降低生產成本,隨着加工技術一日千里,保鮮、冷凍、殺菌做得好,也未嘗不可。最近到湖南一遊,街上即炸黑色臭豆腐不敢吃,就到手信店買了幾包密封臭豆腐,包裝很先進,內有氮氣保鮮,回來吃了一個,口感還不錯,食品包裝技術科學運用,反而吃得更安心。
國家有關部門對預製菜有了新規管,明確了預製菜的定義、哪些食品不屬於預製菜等。如何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大力推廣餐飲使用預製菜明示環節,保證消費者選擇權,預製菜也可以更正面走入千家萬戶。
0 /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