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走進港故宮館 300學生參與專題講座 特首:培育港青具國家意識與全球視野

2025-09-17 04:20:09 香港
●2025「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走進香港活動昨日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啟動。香港文匯報記者北山彥 攝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視頻致辭。

「締造未來」青少年創新發展項目——2025「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走進香港活動昨日於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啟動,活動以「少年有志:敢問蒼穹摘星辰」為主題,邀請6位包括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海洋科學、歷史文化等領域的傑出專家面對面與香港青年交流。昨日的專題講座共有300名學生參與,從各大師的分享中獲得啟蒙。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視頻致辭時表示,大師講堂的頂尖專家學者分享,對接國家建設科技強國、文化強國的需求,讓香港青年近距離感受大師智慧、開拓視野,更為其未來規劃注入新靈感與動力,助力他們成長為可堪大任的棟樑之材。●香港文匯報記者 楊盈盈

是次活動由中國宋慶齡基金會主辦,公益慈善研究院及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聯合捐贈,香港青年協會擔任策略夥伴。中國宋慶齡基金會副主席沈蓓莉、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副主任尹宗華、特區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香港賽馬會副主席兼公益慈善研究院主席黃嘉純、香港青年協會總幹事徐小曼、香港宋慶齡基金創會會長胡曉明等出席昨日啟動禮。

「締造未來」為港青搭建成長舞台

李家超視頻致辭時表示,「締造未來」項目及大師講堂,為香港青年搭建成長舞台、拓展交流渠道,培養具國家意識與全球視野的創科新力量。特區政府正全力推進香港成為國際創科中心及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着力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

他強調,青年興則香港興,特區政府將致力培育愛國愛港、有抱負且具正向思維的新一代。他期望藉今次活動啟發本港青少年,把所思所學融會貫通,落實於日常生活、學習及事業之中,為國家與香港的明天貢獻青春力量。

活動邀多名頂尖專家與港生交流

沈蓓莉表示,作為「締造未來」項目的重點活動,2025「給孩子們的大師講堂」走進香港活動邀請了多名科學及歷史文化領域頂尖專家與港生面對面交流,除專題講座外,近日亦會走進16所學校分享探索成果,期盼進一步激發同學對科學與歷史文化的熱愛與探索興趣,把握時代脈搏、厚植家國情懷,為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作出更大貢獻。

昨日專題講座由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海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半導體材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德仁;計算機科學家、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郭毅可;考古學家、殷墟考古隊原隊長唐際根;航天科普專家、高級工程師雷占許等6人分享。

活動現場氣氛熱烈、座無虛席,學生踴躍互動、積極發問,展現濃厚參與熱情。

吳偉仁在講座中回顧了「嫦娥」探月工程從飛天到攜月壤回歸的里程碑成果,向學生講解人類終將走向深遠空間。他指出,月球科研站與小行星防禦是下一階段重點,月球是通往深空的第一步,但通往宇宙的道路仍需長期持續投入與跨學科協作。

楊德仁將「燧人取火」的文明意象與當代光伏技術相連,向學生介紹太陽能光伏與新材料的前沿進展,引領青少年探索奇妙的新材料微觀創新世界,見證中國在能源轉型與製造精度上的持續攀升。

香港青年協會李兆基書院中五學生郭子由在講座後向香港文匯報記者表示,印象最深刻的是專家分享太陽能科技的部分,「楊德仁院士提到我們國家發展了很多太陽能板,所產生的能源在世界上也算是相對優秀的。我覺得這也顯示出我們中國在這方面的重要性。」

同校中五學生楊晉凡亦對太陽能主題最感興趣,特別是楊德仁院士談及關於日後如何運用太陽能的內容,「他提到未來或許可以在飛機上就能以太陽能發電。這樣能節省燃料。畢竟飛機現在消耗很多燃料,對環境也不太好。如果能使用再生能源,對環境會更好一些。」

同就讀理科的兩人都說,是次講座讓他們了解更多科學家們的實際工作,從中深有啟發,相信自己未來在投身科學方面也可有更多可能性。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255

顯示更多...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