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搜尋:

梁非同組劇團覓同伴打造精品 梨園同尋夢 齊飛躍舞台

2025-09-14 04:03:37 副刊
●梁非同五官精緻宜古宜今。
●梁非同獲第三屆香港粵劇金紫荊「優秀年青演員獎」。
●《白蛇·許仙情越千年》中梁非同拗腰、側手翻落地,輕巧利落,精彩。
●梁非同功架十足。

電影演員演而優則導,粵劇藝人到達獨當一面的階段就會組班。擁有自己的劇團,象徵一個藝人走向成熟,有信心可建立個人品牌。香港粵劇界新一代花旦中,稱得上聲色藝俱全的不多,「90後」花旦梁非同是其一,她無論文場、武場抑或反串都游刃有餘,迅速成為當紅花旦。她最近成立「非同劇團」,劇團首部作品《梁紅玉》已定於明年3月在高山劇場新翼登場,《梁紅玉》是展現女性英勇與情感交織的故事,文戲、武戲兼備,雖然演員陣容仍要保密,但非同組班的目的是找尋志同道合的夥伴,共同打造精品好戲, 一齊在舞台上發光發亮。 ●採訪︰焯羚 拍攝︰二寶

近年,梁非同演「施製作」的新劇一套接一套,同時也會教小朋友學戲,那麼忙仍有興趣自組劇團肯定有其原因。「擁有自己的劇團是我的夢想之一,做演員較被動,我一直希望擁有多些自由度,對劇本題材和演出角色的選擇有更大的自主權。我能這麼快組成『非同劇團』,要多謝前輩施姐(彭美施)、徐姐(徐蓉蓉)的推動和協助促成此事。」梁非同說。

劇團以清新風格演繹戲曲

梁非同說:「我自己戲班出身,在成長過程中看到別人的演出獲得啟發,也有一些新的想法,很想有機會試演,如果有自己的劇團就可以實現。我希望劇團以清新風格演繹戲曲,並會創作更多煥然一新的劇目。劇團冀多元化發展,和不同團體跨界合作演出,例如話劇、音樂、街舞等。同時,也希望劇團為年輕演員提供演出機會的平台,無論八和粵劇學院、香港演藝學院、香港中文大學的同學、師弟師妹都可以匯聚在這裏,共同創作和演出。平常我們的同學、同輩都會互相交流戲經,互相提點,與識於微時的同輩、同學在舞台上共展身手的感覺會很好。一齣戲是不能一枝獨秀的,需要大家一起配合,才可以做出好戲。未來希望與八和及演藝的同學、兄弟姐妹在藝術上互相支持,共同支持香港粵劇。」

擁高顏值,扮相宜古宜今、宜男宜女,兼帶文青氣質,令梁非同在舞台上可塑性極高。她承認,演粵劇之外也想嘗試演其他戲曲、舞台劇、電影、電視劇,但她不急進,一切看時機。她目前仍在儲能量,她自認「宅女」,不愛逛街購物,沒有演出時便在家練功、看書、寫書法、抄劇本、看劇本鑽研角色,或者看別人表演吸收養分。

父親是粵劇迷,將女兒名字改作梁非同,一聽就覺得屬於梨園中人的名字。非同自幼在父親熏陶下對粵劇產生興趣,11歲時立志演粵劇,然後考入八和粵劇學院接受培訓,練出一身好功架,在台上翻滾跳躍、一字馬、臥月,動作瀟灑乾脆利落。對一個土生土長的「90後」香港姑娘,能不怕辛苦練出如此好身手很難得。

她說:「我在八和粵劇學院接受粵劇培訓,讀了4年訓練班,感謝課程主任呂洪廣先生當時不嫌我白紙一張,招為學生(因當年大部分同學都是帶藝入學)。除了基本功,更重要是學會了粵劇化妝,所以八和學院是我啟蒙的始點。之後在八和會館舉辦的『油麻地粵劇新秀計劃』裏得到藝術總監們的指導,使我有更多舞台演出的經驗,打下根基。」

演粵劇不能打天才波,扎實的基本功完全是十多廿年不間斷訓練的成果。「訓練試過斷手踭、甩腳甲,現在我每周最低限度練功4天。我跟刀馬旦出身的王惠玲老師學習,每天踢腿、壓腿、下腰、拉筋要練三四個小時,拉筋最痛苦,也有鬆散想偷懶的時候,但知道如果不持續練功,稍停一段時間再練時會是十級的痛,寧願乖乖地日日練。因為喜歡演粵劇,為了上台好看也要Keep身形,平日食量節制些,訓練也消耗大不容易胖。保持身形也是作為演員要做的功課,需要專業些。」非同臉帶微笑地說。

伯樂識馬 嚴師雕玉

千里馬都需要伯樂,「施製作」的班主彭美施絕對是梁非同的伯樂,傳媒出身的彭美施認為梁非同有條件成為偶像級花旦,因為愛惜人才,願意投資一系列劇讓梁非同擔綱。2022年加入彭美施的班底,至今開十套新劇起用她 ,考驗她的能力和戲迷的接受程度,至今都滿意其表演,認為非同文武戲都把握得很穩。彭美施直認若不是遇到非同這個難得的人才,她不會投入那麼多精力搞粵劇。

「我的確很幸運,被施姐賞識,目前粵劇界肯投資的班主不多,有她支持令行業有生氣,好感恩。」施姐出名要求高,操曲、綵排都很嚴謹,演她的劇有壓力?非同回應道:「施姐特別要求演員要操曲,製作人要求所有人都要嚴格執行。我不認為是壓力,演員就應該認真對待每次演出。年輕人需要鞭策才有提升,若這個階段都不嚴謹,養成懶散馬虎的壞習慣,習以為常懶散演出,就難以力臻完美。我喜歡與施姐合作、喜歡她愛創新,雕琢每個角色,她的新劇目每次演出都有變化,令觀眾有新鮮感。」

與施姐合作多年,主演《白蛇·許仙情越千年》《新胡不歸》《新梁祝》《新龍門客棧》《秦淮瑣月》等,梁非同在施姐身上吸收到不少經驗,對未來經營自己的劇團有一定的啟發。「施姐創意無限,開新戲有很多點子,她注重舞台表演效果,將電影感帶入戲曲舞台,每次都有不同效果。回顧這段時間,令我印象最深刻的角色是《新梁祝》中的祝英台,角色性格有些似自己,時而男仔頭、時而女孩子,喜自由。我為這個角色花了許多心血反覆雕琢,例如哭墓那場戲,我按照曲詞意思,情感的跌宕來配身段,加入了許多自己的創作。」

非同補充道:「我也很幸運,遇上的拍檔是年輕俊逸的小生王志良和兆明哥(梁兆明),文戲兆明哥很容易帶動我投入情感,演武戲時和志良合作很有默契,演難度高動作也有信心。」

新一代對粵劇傳承有責任

梁非同擁有香港城市大學文化及遺產管理學學士和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管理碩士學位,之後再去演藝學院修讀「中國戲曲高級文憑(粵劇表演)課程。在中文大學修讀文化管理,未來營運劇團時是否更有把握?

她說:「營運的劇團就要兼顧藝術上、行政上、幕後工作、宣傳推廣工作。大學修讀藝術管理學位主要是學習如何進行藝術推廣包裝,學校亦請些舞團、劇團的行政人員來學校分享他們市場推廣的經驗。由票價制訂開始就要構想如何包裝作品,吸引觀眾買飛入場,看完後,受到啟發再向其他人推介或意見反饋,這個過程叫享受藝術體驗分享,都是一門學問。身兼主演和班主要考慮的不只是台上表演的幾小時,演出前演出後的反應都要考慮。」

由演員變身為劇團主導,象徵她在粵劇領域裏接受新挑戰。非同有請教施姐過兩招?「我有向她請教,一直以來演戲為主,還有許多關於幕前幕後的東西我需要學,例如開一套劇,從選劇本,前期籌備宣傳,到製作工作,甚至運輸物流都要學。」可擔心營運成本壓力?「有呀,我不會似施姐搞大型製作,我是精品化製作,精簡人手,總之量入為出,發揮自己的小宇宙,要慢慢學逐步完善。」

近幾年香港粵劇界編劇、演員愈來愈多高學歷的人,引進新思維,對行業的發展及提升藝術性很有幫助。「相信在前輩身上吸收實戰經驗結合我們學習到的戲曲文化理論、藝術市場營運知識,有助行業適應時代發展步伐。我們這一輩比上幾代幸福,獲得比他們多資源和現在政府支持度提高了,我們肩負粵劇傳承的使命,有提升粵劇表演水平的責任。適逢現在流行看現場表演,戲曲都是現場表演的,我們會多構思多元化的劇種。我希望把一些古老排場戲,戲曲的經典劇目保存下。」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