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載客戶端

隨帶即走隨插即用 嶺大製智慧碳捕集機械人 二氧化碳變「綠金」

2025-09-09 08:23:07 科技

(香港文匯報記者 姜嘉軒)國家近年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對綠色科技的需求與日俱增。由嶺南大學學者領導團隊研發移動式智慧碳捕集機械人,解決傳統設備「守株待兔」的被動捕集模式,能自主探索並鎖定二氧化碳濃度較高的位置。項目負責人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機械人實現從「固定」到「移動」、從「高耗」到「綠能」、從「單一」到「智能」的多項突破。目前原型機已完成實驗室測試,在香港科學園、廣州工業園區進行中試,計劃今年第四季開展百台規模試點,可望為城市高密度碳排放場景提供可擴展的零碳解決方案,助力實現碳中和目標。

●移動式智慧碳捕集機械人 受訪者供圖

「空氣碳捕集是一種直接從大氣中捕獲二氧化碳(CO2)的技術,有別於傳統從工業排放源(如電廠、鋼廠)捕集CO2的方式,它通過化學吸附、物理過濾或新型材料(如固體胺、金屬有機框架 MOF),將低濃度CO2(僅 0.04%)從空氣中分離,進而封存或再利用,是實現「負排放」的核心技術之一。」領導項目的嶺大跨學科學院副教授李佳與香港文匯報分享指,這項技術不但可以直接減少溫室氣體含量,緩解全球升溫,捕集到的CO2更可用於綠色燃料、富碳農業等,有利資源循環利用。

●項目在2025年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獲銀獎。 受訪者供圖

擁擠街區穩定運行 高濃度區域優先

不過,傳統的直接空氣碳捕集裝置多為固定式,無法動態跟蹤城市的CO2濃度變化,也缺乏自主導航能力,難以在複雜城市環境中穩定運行,加上裝置多依賴電力、蒸汽等傳統能源驅動加熱和真空過程,運營成本高昂且碳足跡明顯。

●李佳(左一)相信,使用先進的碳捕集技術,有助於香港打造綠色、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形象。 受訪者供圖

為此,李佳與團隊全力研發移動式智慧碳捕集機械人,搭載3D LiDAR+SLAM算法,可自主規劃路徑,每日巡航20公里,優先捕集高濃度區域。「實驗顯示,移動設計使捕集效率較固定設備高40%,單機日捕集7kg,每年2.56噸,模塊化部署可覆蓋10萬平方米商場,年捕集46噸。」李佳表示,機械人可識別行人、車輛、階梯、坑窪、碎石路面等10類障礙物,規劃誤差0.21米,避免無效巡航,節省能耗,並可於擁擠街區穩定運行。

降低能耗 捕獲CO2可用於食品級生產

機械人並耦合太陽能光伏及餘熱回收,前者覆蓋60%系統能耗,而餘熱回收率為30%,使總能耗大幅下降。它又內置了 CO2濃度感測器,可即時生成區域濃度熱圖,優先巡航CO2濃度高於800ppm的區域。其捕獲二氧化碳後更可進行高純度輸出,可直接用於食品級CO2生產,如可樂碳酸化,令附加值明顯提升。

「此機械人不僅降低單噸捕集成本,更開創了『城市微捕集』新場景。據推算,在粵港澳大灣區部署10萬台機械人,年捕集量可達256萬噸,相當於種植1.28億棵樹。未來結合碳交易,一部機的年收益可達2,300元,形成『技術—經濟—生態』的良性循環,為全球城市碳中和提供『中國方案』。」

隨帶即走隨插即用 穿梭多種應用場景

有別於佔地面積大、需要管道或廠房等基建施工配合的傳統固定型空氣碳捕集設備,嶺大的移動式智慧碳捕集機械人的體積只有6.4立方米,可在狹窄空間作業,並且隨插即用,可於24小時內完成部署。李佳表示,機械人的移動性與智慧化特性,使其應用場景顯著區別於傳統固定型空氣碳捕集設備,尤其在動態高排放區域、室內外複雜環境及應急場景中均具備獨特優勢。

「城市和工業區域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機械人的移動性使其可在這些區域自動導航,追蹤高濃度二氧化碳區域進行高效捕集。」李佳指例如在早晚高峰的城市街道,交通流量大,車輛尾氣排放集中,機械人能穿梭其中,即時捕捉二氧化碳,減少大氣中的溫室氣體濃度;在工廠附近,如鋼鐵廠、化工廠等,其排放的二氧化碳濃度較高,機械人亦可在周邊靈活部署,助力企業減少碳排放。

此外,在零售空間、餐廳、健身中心、辦公室等室內場所,機械人亦有助降低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改善空氣質素。「以商場為例,人員密集時二氧化碳濃度容易升高,機械人可部署在商場內,持續捕捉二氧化碳,且其模組化設計能靈活控制室內碳捕集量,可根據室內空間大小和人員密度進行調整。」李佳表示,加上機械人本身配備多種感測器,能即時監測二氧化碳濃度、溫度、濕度、風速等環境參數,可了解不同區域的碳排放情況,為環境研究、城市規劃和氣候變化政策制定等提供資料支援。

冀實現「無限續航」及多機械人聯動

李佳又特別提到,針對化工廠洩漏事故、火災現場等CO2濃度會短時間飆升的突發污染事件,又或如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後,人群密集且通風不足的臨時安置點等,機械人亦可充分發揮其隨插即用、可在狹窄空間作業的特性,在應急場景中發揮作用。

談及未來優化目標,李佳指會繼續升級光伏板的效率,集成氫燃料電池備用電源,期望實現「無限續航」,團隊又期望能在今年內通過5G網絡實現多機械人聯動,當中包括優化任務分配,由中央系統根據即時資料調度機械人,避免重複作業,並可有效將覆蓋面積擴大,提升效能。 

責任編輯: 文劼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