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涯中,筆者接觸過各類幼兒問題與狀況。其中,低齡學童中約有0.3%的孩子表現出明顯的焦慮情緒。(需要說明的是,這個數字並非嚴格的科學統計結果,而是源於本人在日常教學中對接觸到個案的大致觀察)。
這些孩子比同齡人需要更長時間、更細緻的照料。正是這一現象引發了我的關注與好奇,促使我閱讀相關資料,希望理解成因並探索切實可行的應對方法。
明憲宗幼年被廢 產生恐懼與孤獨
說到依戀與焦慮,我立刻想到明朝一位皇帝——明憲宗朱見深。他的人生,可說是早期情感依賴影響一生的極端案例。朱見深幼年時遭遇動盪,父親明英宗因「土木堡之變」被俘,叔父明代宗即位後,他由太子被廢,處境孤危。在那段無人可依靠的歲月,比他年長十七歲的宮女萬貞兒成了他唯一的貼身陪伴。她不僅是他的保姆,更是他情感上的庇護所,是黑暗童年中唯一穩定的「安全依附物件」。
這種在恐懼與孤獨中建立起來的強烈情感聯結,使得朱見深對萬貞兒產生了極端的依賴與信任,甚至到了聽之任之、難以自拔的程度。
登基之後,萬貴妃憑藉皇帝的情感依賴,在後宮中專橫跋扈,不僅排擠其他妃嬪—有記載指出她曾強迫懷孕妃嬪墮胎,導致憲宗長期無子—其家族與親信也更憑藉她的勢力貪腐弄權,加劇朝政腐敗。朱見深因難以割捨這段依戀關係,最終在歷史上留下「寵妃誤國」「治國無能」的污名,成為明朝由盛轉衰過程中一位極具爭議的皇帝。
缺乏安全感致焦慮型依戀
而他與萬貴妃的關係,恰恰呼應了發展心理學家瑪麗·愛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於1960年至1970年間提出的「安全基地」(Secure base)概念與依附模式理論。她將嬰幼兒的依戀分為安全型、迴避型和焦慮型三種,而朱見深對萬貞兒的情感,正是焦慮型依戀的典型表現—在分離恐懼中過度依賴唯一的照顧者,並通過控制與黏人來獲取微弱的安全感。
類似的行為,也出現在我所接觸的那些焦慮幼兒身上:他們對新環境過度警惕,分離時哭鬧長達一小時以上,甚至出現嘔吐等激烈生理反應;他們可能因小事發脾氣、抗拒上學、拒絕獨睡;他們迴避陌生人、集體活動,總擔心父母不回來,或自己會生病;甚至出現無生理原因的腹痛、頭痛,或睡眠障礙、食慾變化等問題。
心理學家約翰·鮑爾比(John Bowlby)指出,這類焦慮行為的核心成因,正是嬰幼兒與主要撫養者(多為母親)分離後的心理反應——他們對分離過度敏感,渴望持續的情感接觸與安全感。一旦情感聯結斷裂,恐懼便會以更極端的形式表現出來:黏人、控制、情緒失控。
正如朱見深的人生所展示的,早期依戀的影響可以深遠至斯。童年的不幸我們往往無力逆轉,但當我們握有人生的主動權,能夠憑藉正確的認知與行動,打破過往的束縛,走出更精彩的道路。
●梁可茵老師
學研社成員,從事幼兒教育寫、教、編達二十多年,在書海澀論中尋找方便之門,喜歡發掘兒童行為背後的心路歷程,現為自由撰稿人,並把好奇投向歷史上小屁孩的成長故事。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