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滬港通錦囊】警惕A股「生肖行情」炒風

2025-09-08 04:03:37 投資理財

經濟學家 宋清輝

筆者觀察到A股「生肖行情」炒風有再現跡象,一批以「馬」字命名的個股,如飛馬國際、玉馬科技、神馬股份等,紛紛拉升,甚至出現漲停潮。由於「生肖行情」缺乏基本面邏輯,單純為一種集體性、非理性的跟風行為,相關風險不得不防,因此特在本文剖析有關現象成因。

筆者過去接受內地財經媒體採訪時亦已多次表達同一個觀點:這種以生肖為名的題材炒作,其本質並非基於公司的基本面變化,而是典型的情緒和行為炒作現象。它反映出當前市場的一種深層心理,即在缺乏明確投資主線和賺錢效應的背景下,投機資金和散戶投資者急於尋找任何能夠引發共鳴、創造短期熱點的「故事」。

而「生肖」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文化認同的符號,其聯想邏輯簡單、傳播成本極低。與此同時,投資者亦無需深入研究公司財報、分析行業趨勢,只需通過簡單的「同名」或「諧音」聯想,便能找到炒作標的。此舉使得炒作門檻大大降低,進而吸引了大量追求快錢的資金湧入。

反映流通性充裕而信心不足

總體來看,本輪「生肖行情」的再現,並非孤立事件,而是當前市場環境的必然產物。若從宏觀層面看,主要有以下兩個根本原因。其一,當前,儘管宏觀經濟數據有所回暖,但整體復甦的基礎仍不夠穩固,企業盈利尚未出現普遍性、爆發性的增長。這使得傳統的價值投資邏輯在短期內難以發揮作用,因而投資者難以從業績增長中獲得收益,只能轉而追逐具備短期爆發力的題材。

其二,在經歷了AI、新能源等熱門賽道的階段性調整後,當前市場尚未形成新的、能夠吸引大資金持續入場的投資主線。在「舊熱點」退潮,「新熱點」未立的空窗期,游資和短線資金便會利用各種新奇的概念,如生肖、星座等,來填補市場的「熱點真空」。

缺乏基本面支撐 有損股市功能

歸根結底,上述這種現象暴露出A股市場長期存在的問題,即投資理念尚不夠成熟。 注意到,許多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依然習慣於「追漲殺跌」,熱衷於博弈概念和題材,而非深耕價值。一言以蔽之,這種投資文化的土壤,也為每一次的非理性炒作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當前,儘管「生肖行情」為沉悶的市場帶來了一些「樂趣」,但其背後隱藏的風險卻不容小覷。其中的最大風險在於,這種炒作缺乏基本面支撐,其上漲完全依賴於資金的持續流入。一旦資金退潮,股價便會迅速回落,因而高位追漲的投資者將會面臨巨大的虧損風險。特別是在信息不對稱的環境中,普通投資者往往是最後的「接盤俠」。

與此同時,這種投機行為不僅會誤導投資者,並將其精力從價值研究轉向概念炒作,還會將寶貴的市場資金從真正具備成長潛力的優質公司中抽離。說到底,這是一種「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顯然不利於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支持科技創新的根本功能。

監管難度高 投資者教育待加強

究其根源,這種現象的反覆出現,也反映出A股市場生態的某些退化,以及在制度層面所面臨的一系列挑戰。一方面,信息不對稱問題依然突出,對於普通投資者而言,獲取深度信息和進行專業分析的成本極高。另一方面,監管的難度也顯而易見。儘管監管部門對內幕交易和惡意操縱保持高壓,但對於這種基於大眾情緒和文化符號形成的集體性炒作,其性質界定和監管干預都面臨挑戰。在此背景下,這也為短線游資提供了「打擦邊球」的空間,使他們可以利用概念迅速拉升股價,隨後全身而退,並將風險留給缺乏判斷力的追高者。

作者為經濟學家,著有《中國韌性》。本欄逢周一刊出。

讀文匯報PDF版面
評論(0

0 / 800

相關推薦
評論成功,請等待管理員審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