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韻僖
2025年9月3日,是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的日子。我特別榮幸,能到天安門西面的觀禮區親身參與這場活動。現場看解放軍走正步,每一步75厘米的標準步幅、如刀削般整齊的側影,真真切切印在我眼裏——那不僅是紀律與力量的展現,更像民族復興路上踩出的堅實足音,站在旁邊都能感受到一股向前的勁,心裏直發熱。

這讓我忽然想起香港這幾年的變化:紀律部隊和制服團體改練中式步操後,街頭儀仗隊的正步多了份沉穩大氣。從前總覺得步操只是儀式,如今親眼見着這整齊的步伐,才懂那抬臂的角度、落腳的力度裏,藏着對「我是中國人」的身份認同。這份認同,本就刻在香港的歷史裏:抗戰時它是內地97%抗戰物資的秘密通道,無數香港同胞冒險送藥品、器械;如今練中式步操,恰是把「從未缺位」的歷史,變成當下與祖國同頻的腳步——而民族復興,正需要這樣代代相續的同心。
香港是國際窗口,可這窗口從來不是孤立的。從抗戰時的物資中轉站,到改革開放後引外資的橋樑,再到如今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香港的角色裏始終刻着「中國」二字。就像眼前的閱兵方隊,單看每個士兵挺拔,合在一起才是無堅不摧的長城;民族復興這條長路,也需要香港這顆東方之珠,帶着自身的優勢與祖國並肩向前。
如今站在這裏看着他們的步伐,再想起香港街頭逐漸熟悉的中式步操,忽然明白:這些看似細微的改變,都是在說——中國香港從來不是漂泊的孤島。未來的日子,我們更該帶着這份認同,把香港的國際視野、專業優勢,融入民族復興的大藍圖裏,踏穩每一步,讓這顆明珠與祖國一起,走向更亮的未來。
(筆者為全國政協委員)
責任編輯:
之袁
0 / 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