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汝恒 香港理工大學副校長(研究及創新) 理大科技及創新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特區政府致力於2050年實現碳中和,並已於2014年率先達到碳排放峰值,現時本地碳排放量較高峰已下降至四分之一。值得關注的是,運輸業碳排放佔全港總排放約兩成,成為未來綠色轉型的關鍵領域。隨着綠色科技及清潔能源的迅速發展,氫燃料電池車逐步嶄露頭角,被視為推動交通運輸低碳轉型的重要新方向。
氫燃料電池車相較於傳統內燃機車及純電動車具備獨特優勢。首先,氫燃料電池車的動力性能與電動車相當。此外,氫燃料電池車加氫時間短,與傳統汽車接近,遠優於一般電動車的充電時間;且氫氣能量密度高,令車輛續航力更為卓越。氫能發電過程零污染,被譽為理想的二次能源載體。然而,因為產能和成本問題,目前主流的氫燃料仍是以化石燃料蒸汽重組生產的灰氫,而不是以可再生能源電解水生成的綠氫,並未能實現零碳排。
全球多個發達國家及新興經濟體均積極推動氫能應用。美國於2023年6月發布《國家清潔氫能戰略與路線圖》,計劃至2030年、2040年及2050年分別生產1,000萬、2,000萬及5,000萬噸清潔氫。中國則推出《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2025年初步建立產業鏈,燃料電池車保有量達五萬輛,可再生能源製氫量達每年10萬至20萬噸,實現每年二氧化碳減排100萬至200萬噸;並於2030形成完備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及清潔能源製氫及供應體系;2035 年形成氫能產業體系。韓國及歐盟多國亦相繼發布相關政策,儘管全球面臨政策波動、技術瓶頸、成本高企、基礎設施不足、市場機制不健全等挑戰,各國推廣氫能的決心仍未動搖。
消費者在選購氫燃料電池車時,會受到多方面因素影響。美國洛杉磯及日本愛知縣的氫燃料電池車主多為年長群體,美國逾45歲、日本逾五成為50歲以上,這與年齡、財富積累及環保觀念密切相關。多數車主家庭收入高於平均水平,超過半數持有高等學位,此外,長途駕駛或有特定需求者更傾向購買氫燃料電池車。車輛性能、安全因素、基礎設施便利性亦是消費者關注的核心。
目前,全球加氫站數量有限,車主需預先規劃加氫路線並準備備用交通工具,這成為推動普及的主要障礙。在氫氣儲運環節,成本高昂與安全風險同樣突出。壓縮氫與液氫儲運技術雖已成熟,但仍存在安全隱憂與蒸發損耗;金屬氫化物儲氫安全性較高,但儲量及經濟性有限;碳納米管儲氫仍處於實驗階段。以上因素共同制約氫能市場競爭力。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4年6月正式發布《香港氫能發展策略》,提出完善法規、制訂標準、配合市場及審慎推進四大方向。我們研究團體發現,逾八成受訪市民認同氫能對減排的重要作用,超過六成看好從內地進口氫氣,但近半受訪者關注成本及本地產能,強調政府政策及基礎設施支持的必要性。
我們認為,氫燃料電池車初期推廣應透過展覽、宣傳及試駕活動提升公眾認知,並在高等院校培育專業人才、規劃加氫站網絡。隨着技術成熟,可推行購車補貼、稅費優惠及政府車隊示範,並完善基礎設施,吸引企業及人才參與。之後再進一步優化綠氫生產、儲運及車輛性能,深化國際合作,推動規模化商業化。香港具備零關稅優勢及先進科技基礎,但亦面臨本地製氫能力有限等挑戰。未來應加強區域合作、制訂行業標準、推動示範項目,促進氫能應用及公共交通綠色轉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