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車淑梅
有「港版楊利偉」之稱的「香港航天學會」會長雷健泉,旁人總以為他是富家子弟,否則怎會經常到各國參加航天活動接受訓練、學習駕駛16萬元1小時的戰鬥機?會長回應︰「其實我來自普通家庭,我是文科生,飛機工程畢業,我真正的工作是美術設計。與太空結緣在1969年,當年11歲在家中的黑白電視機見到世界第一個登陸月球的畫面,非常震撼。未幾,登月的太空人岩士唐來港訪問,我在尖沙咀遠遠見到他,自始對航空航天開始瘋狂!我是童軍,也有航空訓練,其中製作飛機模型,過程中見一張海報介紹美國一個少年太空人的計劃,申請竟得到回音,更提議我在香港成立分會,定期給我資料,豐富了我很多航天知識。」
「1994年,我獲邀到當地參加一個航天員大會,見到很多真的火箭和太空人,他們都奇怪為何有一個小伙子老遠從香港而來,他們深受感動。我也認識了俄羅斯的太空人,他是航天員訓練中心的主管,我膽粗粗問日後可以帶學生來參觀嗎?他一口答應,結果,我在1996年帶我的一班學生真的到俄羅斯太空人訓練中心受訓,太神奇。」
2002年,雷會長與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成立了「香港航天學會」,不時舉行免費講座分享航天知識。巧合地,成立一年後中國第一位太空人楊利偉升空,會長開始被稱作「港版楊利偉」。
提起國家的航天發展,會長一直以「遲起步、跑得快」來形容,但為何當日國際太空站沒有中國的份兒?會長解釋︰「1998年,我有機會在不同的地方受訓,風聞國際太空站不會讓中國參與,我追問沒有人回答,最後窮追猛打才得來答案:他們的太空站是由美國、意大利、日本、俄羅斯、歐洲太空總署等16個國家組成,全用美元,你們卻用人民幣……更有人透露如果中國參與了,共享數據了,豈不跑得更快?終於我國自強不息成功製造了自己的空間站,設計和成果都領先,甚至去到月球的背面。其實他們的太空站早在1998年已經開始,設備已不夠先進,預計2024年退役,但因為中國有空間站,至延長壽命至2030年,退役後,未來實驗就只有借用中國的太空站了。但2011年美國通過了《沃爾夫條款》,航天不能與中國合作,現在專家都後悔,例如,中國在月球背面取到的土壤樣本,他們不能分享,除非廢除條款。」
「其實現在各處都有很多機構提供航天課程,年輕人可以看到航天科技怎樣改善民生,甚至北斗衛星,別以為導航只有一個GPS……現在播下了這些種子,不排除未來陸續有來自香港的太空人和航天專家。」
多謝情迷航天的雷健泉會長讓我們對太空認識更多,希望會長今天的一小步,可以成就未來新一代的一大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