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宇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八十周年,特區政府舉辦了一系列紀念活動,包括大會堂紀念花園的官方儀式、歷史博物館與內地機構合辦的專題展覽,以及抗戰遺址考察、青年交流團等。對香港而言,抗戰不僅屬於國家的歷史,更是本地歷史的重要一章。唯有準確理解香港在全國抗戰中的地位,才能讓公眾尤其是年輕一代認清歷史真相,傳承愛國精神,鞏固國家認同。

回望抗戰歲月,香港的角色不可或缺。戰爭初期,香港作為抗戰大後方,源源不絕地為前線提供物資和情報,成為支援抗戰的重要基地。隨着日軍南侵,「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降臨香港,無數市民在白色恐怖下堅持抵抗。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新界、九龍及離島開展游擊戰,營救文化人士和盟軍成員,書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數以千計港人北上抗日,他們的犧牲與付出,清楚印證香港抗戰是全國抗戰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近月在內地掀起熱潮的電影《南京照相館》,正是以藝術形式重燃抗戰歷史的記憶。影片取材於南京大屠殺真實史料,講述幾位平民冒死保存日軍暴行照片的故事。這些照片後來成為戰後審判的重要鐵證,亦於2015年被列入聯合國《世界記憶名錄》。觀眾走出影院時熱淚盈眶,正因為影片提醒我們,歷史不是遙遠的故事,而是與正義、和平息息相關的真實。影片英文片名「Dead to Rights」的寓意昭然若揭,相關歷史的鐵證足以讓真相不容否認。

然而,戰後近八十年,日本右翼勢力不斷否認南京大屠殺,甚至企圖美化侵略歷史,這種歪曲正是對人類文明的威脅。正如影片中日本軍官一邊書寫「仁義禮智信」,一邊下達屠殺命令,偽善的外衣往往比暴行本身更可怕,因為它試圖為惡行尋找合理化的藉口。銘記歷史,正是要撕下這層偽裝,避免悲劇重演。

香港的歷史教育亦應回應這一挑戰。當前本地青少年對抗戰史的認識仍相對薄弱,不少人對「三年零八個月」知之不多。若忽視這一段歷史,便無法理解香港與國家血脈相連。筆者建議,特區政府除了承辦展覽和紀念活動外,還可更善用科技,將抗戰史融入創新教育。比如,利用虛擬實境(VR)還原抗戰遺址,製作互動數碼教材,讓學生親歷其境般感受歷史場景;亦可建立線上知識平台,把珍貴史料與口述歷史數碼化,方便年輕人隨時學習。

同時,愛國教育不應僅止於知識灌輸,而要結合情感共鳴。電影《南京照相館》之所以觸動人心,正在於它以人性的掙扎與勇氣,讓觀眾在共情中理解歷史。香港可以推動更多文化創作,透過電影、紀錄片、戲劇和數碼藝術,讓抗戰精神以現代語境傳遞,使到年輕一代更容易產生共鳴。

正確認識歷史,並非沉溺於仇恨,而是警醒未來。抗戰勝利證明,唯有全民族同仇敵愾,才能捍衛國家生存;而今日的香港,也需要同樣的團結與信念,才能應對國際競爭與社會轉型。抗戰勝利八十周年紀念不僅是追憶過去,更是一次歷史教育和國民身份建設的重要契機。香港在抗戰中的角色,是全國抗戰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香港青年的國家認同,亦要在銘記歷史的基礎上建立。當科技融入教育、文化創作激活情感,抗戰精神將得以延續,成為新一代推動香港與國家同行的力量。唯有如此,方能真正做到以史為鑑,開創未來。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