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皜紘

身處香港金融圈多年,我深明靠規模取勝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過去二十年,無論是資產管理或家辦,大家的生意都以「數目」掛帥:新基金註冊量、新資金規模湧入量。但來到今天,我反而看到另一個重要的轉折,就是以「質量」取勝。

前陣子,周大福金融服務(下稱「周大福」)收購了資產管理公司Blackhorn,引起不少圈內同行關注。有人覺得這是保險公司「染指」資產管理,我的看法卻不同,這是一場早應該發生的整合。近年各類型的家辦出現,普遍是各自為政,不同公司之間簽訂戰略協議時有發生,亦有部分較細規模的併購,但為數不多。

周大福通過旗下壽險公司專長,再結合券商uSmart的渠道優勢,就是要打造「一站式財富與資產管理平台」。證券交易、壽險規劃、財富管理——以往分屬不同領域的業務,慢慢開始整合到一個屋簷下,這正好呼應全球逐漸成熟的外部資產管理(External Asset Management)模式。為什麼說這是必然趨勢?很簡單,因為行業發展變慢了。疫情打斷了增長動能,外圍經濟環境亦非一帆風順,加上香港社會近年經歷結構性調整,資產管理行業難以再複製過去「高速增長」的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單靠跑馬圈地爭搶客戶,已經不合時宜。

真正具備競爭力的,不是誰辦公室開得多快,而是誰能用更聰明的方式把不同資源整合。

和不少家辦客戶聊天時發現,他們越來越傾向穩健。追求短期回報不是沒有,但高淨值客戶更看重財富穩步增長,所以香港資管業未來要走的必然是「高質量增長」的路線。周大福正好示範了「地產」及「金融」香港兩大支柱產業如何互相配合,未來單一家辦及聯合家辦的數字都會雙線增長,香港家辦三千落戶只是起點,未來必更上一層樓。

當然,專注香港本地只是第一步,今年港股表現在全球領先,加上穩定幣條例的落實,傳統加上創新,香港維持在亞洲以至全球都屬於頂尖的地位。對我們從業者來說,更長遠的機遇在跨境投資。尤其是內地市場的機會,正逐漸重回資金的視野。說到這裏,不得不提A股。很多客戶多年對A股感到迷惘,覺得市場走勢反覆,難有長期方向。但從今年下半年開始,我自己觀察到一個微妙而實在的改變:企業盈利開始企穩,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股市流動性改善,最重要的是投資者信心正在恢復。這些條件,正讓A股由「估值修復」走向「健康升市」。

A股的亮點在哪裏?我認為是結構性機會。高端製造、半導體科技,乃至AI新能源和綠色環保,這些方向都得到國家政策支持,本身又具備長期成長空間。與其等待市場全面起飛,不如在這些板塊布局,分散風險同時捕捉行業紅利。

部分投資者認為中國經濟周期下行,現A股升勢並不健康,然而過去30年中國金融市場持續發展,並沒有完全反映經濟的高速增長。目前A股估值15至17倍(除銀行資源電訊股),在亞洲區中偏低。當然,我們也要「多謝」美國關稅之亂,全球資金良性回歸中港市場。自4月關稅之亂後,美股從低位升了近四成,日本及德國市升近三成,而中港股市均為兩成左右,仍然從落後中趕上。

與去年9月政策性升市不同,今次從6月開始回升,從券商、保險、軟件股,到AI能源、AI 設備,再到反內捲,不乏企業盈利支持,在健康升市的當下,不需談是否牛熊。當然,必須留意今次的基礎仍建於去年底的政策激勵,而這次具持續流通量支持升幅,用流通量去修正估值,非常健康。

香港資產管理行業的整合,目的並非自我封閉,而是為了打好基礎,去承接更大的區域性和跨境機會。當平台更完善,當渠道和產品更全面,自然能吸引更多國際與內地資金,建立新的循環。A股的樂觀前景,正好呼應了這樣的發展藍圖。

總結來說,香港資管業正向「高質量」進發,而A股市場也正迎來「健康上升」的新周期。作為資深金融從業者,我不會輕視眼前的挑戰,但更不會忽視背後的蓄勢。

(作者為香港大學家族財富管理研究生客席教授、港大中國商學院課程導師、天恒家族辦公室管理合夥人)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