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及《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繁體版新書發布會在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舉行。記者 吳俊宏攝

(大公報記者 吳俊宏)大公報戰地記者方大曾的故事精彩再現,抗戰精神激勵前行。由澳門文化公所出版、紀錄片導演馮雪松撰寫的《方大曾:消失與重現》及《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繁體版新書發布會於今日(30)下午在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舉行。作者馮雪松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經二十餘年調查挖掘,讓這位代表「正義與良知」的英雄重回大眾記憶,寄語年輕人從方大曾的家國情懷與職業擔當中汲取奮鬥力量。

該套書籍通過對抗戰初期首位抵達盧溝橋事變現場的大公報戰地攝影記者方大曾生命歷程的追尋,將其事跡重新推向公眾視野,展現了一位不為暴力、權力與金錢所驅使,以生活為背景、以生命為膠卷的優秀攝影家的人生故事。

方大曾1912年7月13日生於北平外交部職員家庭,畢業於中法大學經濟系。作為中國戰地記者的先驅與傑出攝影家,他當時以大公報戰地特派員身份奔赴盧溝橋,是「盧溝橋事變」現場報道的第一人。

方大曾是抗戰初期最活躍的戰地記者之一,與范長江、徐盈齊名,其作品見於《大公報》、《申報》、《良友畫報》及美國《時代》周刊、英國《倫敦圖畫新聞》等國內外知名媒體。他最後一篇報道《平漢線北段的變化》於1937年9月30日在《大公報》發表,此後音訊全無,失蹤時年僅25歲。

馮雪松通過多年深入調查與紀錄片創作,重新挖掘並整理了方大曾短暫而璀璨的一生,令這位幾被遺忘的歷史人物再度回到公眾視野。

馮雪松寄語年輕人從方大曾的家國情懷與職業擔當中汲取奮鬥力量。記者 吳俊宏攝

「他從消失到重現,意味着我們找回了一位曾為民族和國家付出的英雄。」馮雪松接受大公報訪問時表示,尤其在今天這樣的盛世,英雄更不應被遺忘。無論消失多久,只要用心尋找,就能讓英雄的事跡和精神再度閃耀。他說,方大曾代表着「正義與良知」——這是人類珍貴的品質,其精神力量仍能深刻影響當下與未來。

談到尋找過程中最大的困難,馮雪松坦言是資料的極度匱乏:「小方沒有留下任何活動影像,而對紀錄片工作者來說,沒有影像支撐幾乎難以成片。」但他並未放棄,通過多種視覺手段與歷史資料的反覆考證,最終完成了作品。「這是一個一步步接近他、理解他的過程,」馮雪松引用方大曾的話說道:「『事不到臨頭不知難』,其實真沖了過去才發現,這些困難與他當年相比不算什麼。」

《方大曾:消失與重現》《方大曾:遺落與重拾》繁體版新書發布會。

馮雪松寄語當代年輕人,希望從方大曾的事跡中汲取精神養分。「他的家國情懷對如今年輕一代具有重要的示範意義。」馮雪松強調,「在國家危難之時,中華兒女應當挺身而出,保護國家與人民。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雖無法阻止戰爭,卻可以揭示真相。方大曾的責任感與敬業精神,至今仍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今次活動由文化公所主辦、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支持場地,澳門中聯辦宣傳文化部副部長殷汝濤、文化局局長梁惠敏、教育及青年發展局局長龔志明、社會文化司司長辦公室顧問秦斌、澳門基金會代主席鍾怡、澳門日報社長陸波、《大公報》總編輯于世俊、澳門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長鬍根、澳門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副校長牛蘭珍、作者馮雪松和文化公所總經理趙香玲主禮,多名教育委員會委員、青年事務委員會委員、青年社團代表連同二百多位師生出席活動。

責任編輯: 梁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