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震雲談數字化技術對閱讀和寫作的影響。(記者劉蕊攝)

(香港文匯網記者劉蕊 實習生張媛媛 河南報道)第十五屆中國國際數字出版博覽會28日在中原開幕。河南省文聯主席、茅盾文學獎得主劉震雲在主論壇發表主題演講,以「倉頡造字」破題,直指數字時代閱讀與出版的本質:技術迭代萬千,根柢仍在文字;而數字化最大價值,是「把交流速度提高了一個量級」。

談及數字技術對創作與閱讀的影響,劉震雲以親身經歷舉例:昔日與讀者往來全靠書信,一來一往動輒旬月;如今在線留言、實時互動,「當日即可見迴響」。他認為,科技的核心要義在於「促進交流」。互聯網、AI、大數據使知識傳播、文明互鑒更為迅捷,「取長補短,方能共同進步」。

「河南辦數博會,來對了地方。」劉震雲說,漢字肇始於此,《詩經》民風生發於此,杜甫、白居易、李商隱亦出生於此。11座茅盾文學獎獎盃、全國領先的「五個一工程」獎,乃至戲劇、雜技、書法、美術,皆印證「中原文化的厚度決定其數字出版的高度」。

談及河南人精神,他給出四句評語:能吃苦、能吃虧、能成事、更幽默。「我的書譯成三十多種文字,外國人說『劉氏幽默』,其實村裏鄉親個個比我幽默。」他笑言,文學的底色是哲學,而哲學的底氣「從故鄉來」,既給創作源泉,也給方法論。

責任編輯: 張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