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文匯網記者劉蕊 實習生張媛媛 河南報道)由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聯合人民衞生出版社等十家國家級出版智庫編撰的《出版融合發展報告(2025)》日前在鄭州正式發布。報告首次以全國557家出版單位調研數據為基礎,系統梳理我國出版融合發展現狀與趨勢,為業界提供權威參考。報告顯示,2024年內地出版融合發展收入達358.62億元人民幣,其中收入超億元單位18家;全年投入45.26億元,同比增長13.58%。2015年至今,行業投入累計164.64億元,利潤總額達15.57億元,盈利能力持續增強,標誌出版融合已由「探索期」進入「收穫期」。
技術驅動明顯 生成式AI滲透率54%
報告顯示,在出版單位應用新技術方面,超過50%的出版單位應用了大數據技術,是應用比例最高的技術類型。其次是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再次是雲計算、VR、AR等技術。
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亦給出版業包括出版業在內的各行各業帶來巨大變革。2025年出版融合發展調研數據顯示,54%的出版單位應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從接入到應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品牌來看,使用最多的是Deepseek,其次是豆包、文心一言、通義千問等等。
出版單位主要循「優化流程、升級產品、拓展領域」三條路線布局,例如中信出版「夸父AI數字出版平台」已覆蓋122個智能體,高等教育出版社「愛課程」新版AI助學系統則化身「24小時貼身學習管家」。
走出去步伐加快 17%單位布局海外
走出去展現新氣象,出版單位在文化走出去中,充分發揮先鋒作用,持續研發出版融合走出去精品。調研顯示,電子書、有聲書、互動、動漫書、視頻書、數據庫、數字化平台等多種出版業態實現輸出,17%的出版單位有出版融合「走出去」的代表性產品,逐步形成了產品版權平台、品牌企業模式等全方位「走出去」的良好局面。
經過多年探索與積累,出版融合發展形成了數字化出版產品與服務、紙數融合產品、自有新媒體運營、自研技術與平台對外服務4種較為成熟的業務模式,催生了智慧出版平台、出版智能體等一批新型出版業態,為加快培育出版新質生產力,進一步鞏固壯大出版主陣地提供了有力支撐。報告提出了未來出版融合發展需要把握的趨勢:更加注重融合發展的頂層設計和政策引領、更加注重融合發展資源整體性投入、更加注重以數據驅動和以用戶為中心的智能生態構建、更加注重全面提升傳播效能、更加注重「資產化+金融化」的發展路徑、更加注重「大出版」格局塑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