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轉眼間,今年來到抗戰勝利80周年。從「小鬼通訊員」、「小護理員」到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會長,林珍的一生都同抗戰歲月緊密相連。她近期接受大公文匯全媒體專訪時,再次講述那段刻骨銘心的家族抗戰史。
家仇國恨:姐姐受刑激發全家抗日
1943年春夏之交的九龍城,悶熱的空氣中彌漫着不安。8歲的林珍正在家中,突然聽到樓下傳來刺耳的警笛聲。「媽媽的學生跑過來報信,說大姐被日本人綁去遊街了。」林珍回憶時,手指不自覺地攥緊了衣角,「我們這些小孩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遊街。」
當被兩名身掛刺刀的日本兵押着的大姐林展走進樓道時,年幼的林珍第一次直面戰爭的殘酷。「日本軍官一進門就厲聲質問『軍票在哪裏』,大姐堅稱沒拿,他們就用擔水的扁擔左右開弓地打她。」林珍描述當時大姐被打得幾度昏厥,日本兵就潑水弄醒繼續打,「衣衫都裂開了也不停手」。在情況最危急的時候,日本軍刀甚至已經架在林展的頸上,她高喊:「弟弟妹妹,若我被殺,你們一定要為我報仇!」
「大姐一聲都沒哭過,我們也不敢哭。」林珍看着大姐寧死不屈的眼神,第一次理解「民族氣節」的含義。那一刻,抗日的種子在心中生根發芽,卻也孕育出更為崇高的信念——為正義而戰,為民族存亡而抗爭。
日軍離開後,家姐林展向家人解釋自己參加東江縱隊的經歷。原來在一次獲取情報的過程中,林展在日寇公寓假扮洗衣工期間,有日本人試圖侮辱她,但未能得逞,於就污衊林展偷取軍票。林母隨後表態:「怎麼不早點說,我們都想去抗日啊,好過待在屋企,坐在家裏都挨打,不如出去抵抗!」於是,林母決定帶同兒子林圻、小女兒林珍加入游擊隊。經此一事,林展一家對日寇的認識與仇恨越發強烈和深刻,他們明白老百姓必須團結、組織起來,才可能抵抗日寇的欺辱和霸凌。林展亦在養傷期間苦學日語,隨後為東江縱隊司令員擔任英文翻譯,並於1944年加入敵工科。
1943年,年僅8歲的林珍跟隨大姐林展的腳步,投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這支成立於1942年2月的部隊,是香港淪陷期間唯一的抗日武裝力量。
烽火童年:8歲通訊員融入革命大家庭
1943年12月,在大姐林展的介紹下,林珍跟隨交通員開始了傳遞情報的征程。由於身材瘦小不易引起懷疑,林珍被委以「小鬼通訊員」的重任。她回憶道:「班長大我七八歲,教會我根據暗號記憶路線——掉轉的樹枝、特別的石頭都是標記。」
有次在山間傳遞情報,林珍被蚊蟲叮咬發高燒卻不自知。遲遲未歸隊的她被組織成員找到時,已經陷入昏睡。「『阿叔』找來珍貴的藥品荔枝給我調養,守到退燒。」這份溫暖讓林珍找到了家的感覺:「革命的大家庭給了我勇氣。」她亦開始懂得,個人的命運只有融入集體才有意義。
後來,林珍轉任護理員工作,一位因傷失明的戰士非但沒有自怨自艾,還轉而鼓勵她:「不要緊,就要勝利了!等勝利後你做了白衣天使,來醫好我。」林珍看到了一名真正的戰士:在勝利的希望面前,毫無畏懼。這份精氣神大大鼓舞了年幼的林珍。
國際友誼:營救盟軍飛虎隊成員後的跨國合作
1944年2月11日,盟軍飛行員、美國第十四航空隊唐納德·克爾中尉被東江縱隊營救的故事廣為人知。當時,克爾駕機在香港九龍啟德機場上空執行轟炸任務,被日軍炮火擊中後跳傘逃生,降落在沙田觀音山(今獅子亭附近)。在第一時間發現並拯救克爾的,正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的游擊戰士李石。林珍告訴記者:「雖然語言不通,但李石見他是高鼻樑,又穿着軍服,就知道他是盟軍。」林珍的大姐林展因精通外語,亦參與營救行動。
克爾返回桂林後,對東江縱隊特別是港九大隊敵後完善的情報網、嚴明的紀律及高效的行動印象深刻。他向直屬上級陳納德詳細匯報自己在敵佔區的經歷,並建議美軍與東江縱隊進行情報合作。1944年9月,美軍上校歐戴義向東江縱隊正式提出合作邀請。10月,中共中央批准情報合作。東江縱隊以情報準確、及時、質量極高,多次獲盟軍嘉獎。部分情報甚至讓盟軍更改了戰略計劃,有效避免盟軍的巨大損失。
2008年,克爾中尉的兒子專程來到香港,尋找當年救過父親的游擊隊戰士及其後人,並希望重走父親的逃生路線。這段跨越六十年的重逢,讓林珍深刻體會到抗戰精神的國際意義:「戰爭中的互助不分國界,正義的事業總能凝聚最強大的力量。」
在抗戰勝利70年後的2015年,克爾中尉的兒子將父親在中國參加抗戰及被營救期間所寫的日記,交與相關單位出版了《克爾日記:香港淪陷時期東江縱隊營救美軍飛行員紀實》一書,以此向東江縱隊的全體戰士獻禮。
據史料記載,東江縱隊還營救過美國第十四航空隊的其他飛行員。這些飛行員被營救後寫信說:「在所有的歷史上,在我們所有的學問中,從未見過有像你們游擊隊這樣英勇的軍隊,終有一天,整個世界都會知道你們偉大的工作。」
和平傳承:從戰地小天使到歷史守護者
抗戰勝利後,林珍的人生軌跡發生了巨大轉變,但她始終銘記着那段烽火歲月教會她的道理:「生在社會,除了家庭,整個社會是一個大的整體,不可以單獨生存。」這句話成為她後來從事教育工作的精神指南。
1945年抗戰勝利後,10歲的林珍隨母復員回港,返校上學。初中畢業後,她赴廣州升學,之後再考入北京體育學院體操系。先後在西安體院、瀋陽中學、瀋陽體院任教,直至退休。
1995年,60歲的林珍回港定居,重新聯絡上了當年的老戰友,積極參與各項抗戰歷史紀念及宣傳活動,並擔任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會長。「香港國安法實施後,我們宣傳抗戰精神的工作更好開展了。」林珍說。
目前,林珍的形象和聲音被中國文化研究院製作成了AI人物,供青少年與之對話。林珍語重心長地希望當今香港青年了解歷史、明辨是非,不被外界嘈雜的聲音污染初心——「任何人任何民族,不忘記自己的歷史,才能走得更穩、更遠。」
在林珍看來,傳承抗戰精神不僅是為了銘記過去,更是為了「讓不同國家走在一起,一齊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位歷經烽火的老人難掩激動地說:「我最大的心願就是世界人類和平共處、團結互助。」沒錯,正因歷經戰火考驗,才知和平彌足珍貴。
採訪末尾,林珍引用毛主席在她青年時期的寄語:「世界是你們的,你們好像八九點鐘的太陽!」然後笑着說:「我覺得自己現在都可以做八九點的太陽!」從8歲通訊員到九旬歷史守護者,她就像一座活的紀念碑,見證歷史的同時、也照亮着未來。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 周傾芫 報道;視頻攝製:周楎、葉德榮)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