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業是國家安身立命之根基,在推進農業與農村現代化的進程中,科技肩負着守護國家糧食安全底線、耕地保護紅線的重任。香港中文大學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自2008年成立以來,致力將農業科技提升至世界領先水平,通過提高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改善人民膳食營養結構。為配合國家科技規劃,實驗室今年7月成功轉為全國重點實驗室。實驗室主任林漢明透露,評估過程極為嚴謹,涵蓋科研成果是否符合國家需求、研究方向、科研實力、社會影響等多維度指標。成功通過評估,他感到欣喜,更覺責任重大:「國家對我們寄予厚望,面對未來科技發展的浪潮,如何在現有基礎上再創佳績,配得上這個稱號,作為主任確實感到壓力。」●香港文匯報記者 陸雅楠
要以實績回應國家信任
回想科研之路的起點,林漢明感慨萬千:「剛開始從事農業研究時,經費和資源都不足,走到今日獲得全國重點實驗室的認可,一路見證了國家和香港關係日益緊密。」
他形容,獲得國家級的「重點實驗室」稱號就像獲得了能與各地合作的信用卡。「在內地,這個頭銜相當於綠色通行證,合作方不再質疑我們的動機。一張名片就能建立信任基礎,但那是長期積累的。我們必須持續以實際貢獻來維護這份信任,就像持卡人珍惜自己的信用額度一樣。」
實驗室未來將重點發展氣候智慧型農業,即是在增強農業對自然災害及氣候變化抵禦能力的同時,持續提升農業生產力、適應氣候變化、減少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這與國家的農業強國戰略相契合,務求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好的生活,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堅實支撐。其中,首要任務是研發具有氣候韌性的農作物品種,就像林漢明積極研究、聞名全球的耐鹽耐旱大豆,「我們需要培育更多能廣泛適應各種氣候條件的作物,讓其種子具備氣候韌性,不能只適應極端天氣卻無法在正常環境中生長。就像某些作物能在火山口極端高溫下存活,卻無法在普通土壤中生長,這樣的品種就失去了實用價值。」
其次是注重可持續發展與碳減排,傳統農業依賴大量能源與化學品投入來增產,而氣候智慧型農業的核心之一就是減排。他以種植大豆為例,僅氮肥已佔全球溫室氣體排放5%,而大豆根瘤菌能通過共生作用將空氣中的氮固定到土壤中,每公頃大豆年固氮量約100公斤。若採用人工氮肥,從生產到運輸過程將產生1,050公斤二氧化碳。足見通過種植減碳的潛力,既能降低成本,又有環保效益。
需保障農民增產又增收
農民為保障大眾溫飽付出良多,但極端氣候造成的失收、市場價格波動等風險均由他們承擔;當作物豐收,民眾享受到價廉物美的農產品,農民卻是增產不增收,與城市收入差距無法收窄,就難以持續發展。「所以我們要研發能抵禦極端天氣、具有氣候韌性的作物品種。雖然我們無法為農民提供經濟保險,但卻可通過種植技術,為他們提供一定保障。」
林漢明還向記者分享了其科研哲學:「在未有『國家重點實驗室』名銜時,團隊科研工作一切從零開始。然而我們不應等到條件成熟才行動,因為如果不主動實踐,條件永遠不會成熟。真正的做法應是透過持續努力創造基礎,在參與過程中逐步推動發展。我們的選擇從來不是『等別人做好整桌飯菜再來享用』,而是親自下廚,做出符合自己口味的成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