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在科研上傾注心力,林漢明亦透過多元方式將大豆種植、應用相關知識帶進校園,為中小學生主講逾百場大豆與農業的STEM教育科普講座,又設計中學生體驗課程,以及帶領他們實地考察認識國家農業科技,「大學生、研究生發展方向已定型,但中學生正處於『BB蛹』關鍵期,此時給予的養分,將深刻影響他們蛻變,最終塑造出截然不同的『成蟲』。」

林漢明認為,學生們親眼所見的震撼,遠勝課堂講授,「他們未必都要追隨我投身農業,但世界遠比香港遼闊,祖國擁有廣袤天地,全球更存在多元國度,不僅限於日韓等旅行熱點。」

率中學生北上考察 見證港產大豆成果

至今林漢明已三次率中學生赴甘肅、一次往長沙考察;包括在河西走廊見證香港研發的大豆品種,了解在祁連山與沙漠間的珍貴綠洲實際種植的情況;去年有老師提議參觀雜交水稻,於是他帶團轉赴湖南考察水稻,又展示團隊在當地培育的耐鹽豆種。

至於今年選定江蘇鹽城,是源於其團隊與揚州大學的合作。該處由長江、黃河泥沙沖積而成的新生地,因瀕臨海岸含鹽量高,當地原擬種植銀杏,林漢明獲悉後立即建議:「不妨在銀杏樹旁間種我們的耐鹽豆,能幫助固氮。」去年試驗成功後,今年將擴大種植規模,並計劃組織160人前往考察。

他認為,教育推廣實為「養護土壤」,能促成全社會對科研工作的支持,「若缺乏社會認同,科研就如瓶插鮮花,燦爛一下便凋零。既然國家給予我們肯定,就更要讓農業科研真正『扎根生長』!而非僅求一時絢爛。」

林漢明曾遇見一個農婦推着滿載大豆的板車,他即時認出這是其團隊研發的豆種,便上前詢問:「這些是什麼品種的大豆?」她雖答不上具體品種,卻綻放燦爛笑容對他說:「反正是好東西!」儘管農民和研發的科學家相見而不相識,但是他們發自內心認可這是「好東西」,令林漢明十分感動,「這種開心不是說我賣了多少錢,種了多少畝地等數字可以帶來的,而是親眼見證研究成果為他人帶來喜悅的同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