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方俊明)珠海經濟特區今天(8月26日)迎來建立45周年紀念日。據珠海市相關部門26日提供數據顯示,珠海經濟總量從1980年的逾2.6億元(人民幣,下同),增至去年的逾4479億元,增長約1715倍;人均GDP居廣東省第二,僅次於深圳。目前珠海正投資超一千億元發力海洋經濟,並推進「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建設,攜手港澳機場發展「跨境陸空聯運」;加快打造粵港澳大灣區重要增長極、珠江口西岸核心城市,努力建設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城市樣板。

45年來,珠海已發展成為現代化海濱城市。圖為珠海大劇院「日月貝」。(方俊明攝)

45年來,珠海已從曾經「一條街、一盞紅綠燈、一家百貨商店」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現代化海濱城市。作為經濟特區,珠海在中國改革開放歷程上寫下了多個「首個」「率先」,包括創辦全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香洲毛紡廠,在全國首次實施「百萬科技重獎」,舉辦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率先推出環境保護「八個不准」,設立首個跨境工業區,在全國率先實現12年免費教育等,成為中國改革開放探路的「珠海印記」。

港澳投資者在珠海申辦企業1.73萬家

數據顯示,目前珠海人才總量突破90萬人,僅去年便新引進各類人才約7萬人,國家和省重大人才工程入選人數創歷史新高。而今年推進實施「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包括推出新來珠海青年人才住房「一免兩減」政策措施,搭建全國綜合力度最大的青年人才住房保障體系。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亦北上選擇珠海,截至今年7月,港澳投資者累計在珠海申辦企業1.73萬家,同比增長近8%,珠海的澳資企業數量在廣東居首。

加快建設「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

港珠澳大橋通車以來,珠海成為內地唯一與港澳同時陸路相連的城市。隨着珠海機場與香港機場合作持續深化、「經珠港飛」客運服務等接連落地,粵港澳物流園、空港國際智慧物流園、高欄港綜合保稅區等重要節點在港珠澳大橋延長線上串珠成鏈,「港珠澳大橋經貿新通道」發展迅速。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海關共監管經港珠澳大橋口岸進出境車輛累計超1719萬輛次、進出口總值超1.15萬億元。

港珠澳大橋通車以來,珠海成為內地唯一與港澳同時陸路相連的城市。(方俊明攝)

珠海近年來還全力推進「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聚焦做大做強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與健康、智能家電、裝備製造、精細化工等主導優勢產業,瞄準人工智能、低空經濟、綠色能源、現代海洋經濟等產業新風口,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

投資過千億元發力「海洋經濟」

珠海作為海洋資源大市,是珠三角中海洋面積和海島面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有「百島之市」的美譽。目前珠海正從「海洋大市」向「海洋強市」邁進;僅今年以來,全國首個現代化海洋牧場「標準海」樣板區投產,全球首艘水體自然交換型深遠海養殖工船「灣區伶仃號」下水,全球首艘智能型無人系統母船「珠海雲」號完成深海科考任務,全球首艘高速可潛無人艇「藍鯨號」珠海下水。據透露,目前珠海正推進逾100個海洋經濟暨海上新基建項目,總投資超一千億元;其中,允許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流轉,成為珠海為全國改革開放探路的又一生動案例。

珠海發力海洋經濟,允許無居民海島使用權流轉。圖為珠海海島。(方俊明攝)
責任編輯: 趙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