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廣宇

深水埗早前發生的倫常慘案,再次觸動了社會對「照顧者壓力」的深切反思。一名52歲女子有精神病紀錄,疑因不堪負荷,殺害85歲母親及47歲唐氏綜合症弟弟後企圖輕生。三人長期同住一屋,家庭結構屬典型的「以老護障」、「以障護障」,最終在沉重的照顧負擔與情緒困境下,爆發出不可挽回的悲劇。

然而,除了「以老護障」的倫常悲劇,獨居長者問題同樣觸目驚心。今年5月,葵涌石籬邨一名83歲獨居老翁,倒斃家中直至房署職員上門收屋才被發現時已化為白骨;到8月,更有一名78歲婦人疑在家中離世逾一年半才被發現。這些事件說明,無論是照顧壓力下的家庭,抑或是孤立無援的獨老,若果缺乏支援網絡,很可能會令悲劇重演。

回看深水埗個案,鄰居表示涉案女子平日對弟弟照顧周到,未見爭執。警方透露,事主需要定期覆診服藥,近期曾流露輕生念頭;其弟僅於周末返家,院舍社工數周前察覺其缺席,卻未能及時介入。若然支援網絡能更早啟動,或許能避免憾事。這反映本港在「及早識別」上仍有缺口。

事實上,政府在今年7月已試行「照顧者資料庫」,透過醫管局及社署數據互通,首階段涵蓋約9,000名低收入照顧者,期望能及早辨識高危個案。方向固然正確,但以目前規模而言,資料庫仍然未能覆蓋龐大的隱蔽群體,許多家庭與獨老因資訊不足或忌諱而未有求助,成為制度盲點。

根據社署數據,本港約有45萬名長期照顧者,普遍承受經濟、精神及體力壓力,當中不少為雙老、單親或同為殘疾的「脆弱家庭」。與此同時,約有15萬名長者獨居或與另一位長者同住,安全與精神健康風險不容忽視。在人口持續老化的大環境下,若然政府未能加快建構支援網絡,悲劇恐怕將不斷重演。可見,要真正守護這群隱形守護者與孤立長者,必須突破部門分割與資源零散的局限。

首先,照顧者及獨居長者支援需要跨部門協作。筆者認為醫管局、社署、房屋署及地區組織應建立「高危個案通報機制」。舉例來說,院舍社工發現服務使用者缺席,或房署人員發現長者失聯,應即時通報及介入,避免拖延。

其次,須降低求助門檻。不少照顧者與獨老因擔心標籤而選擇沉默。政府應提供更多匿名及低門檻渠道,如24小時專線、WhatsApp平台,並透過社區關愛隊與非政府機構進行外展探訪,主動尋找潛在個案。

第三,支援必須精準而非零碎。現時,暫託服務、心理輔導及津貼雖然有幫助,但數量有限致零散不足。對於同時涉及長者病患、智障與精神病患者的家庭,政府應設立跨專業團隊,從精神健康、經濟援助與社區支援同步介入。

另外,社區守望相助同樣至關重要。社會大眾往往對隱蔽家庭與獨居長者缺乏了解,如果能透過鄰里、社福機構、宗教團體或義工網絡建立日常聯繫,便能在孤立狀態惡化前伸出援手。因此,政府要積極推廣「友善社區網絡」,加強公眾教育,讓市民懂得分辨求救訊號並及早轉介。

筆者認為,政府長遠要將「照顧者與長者政策」納入規劃核心,設立明確藍圖。資料庫要盡快普及,涵蓋長者、殘疾人士及精神病患者等群體;同時增加專責社工,確保個案有人跟進,並且結合科技,如健康監測App或AI預警,及早識別高風險家庭與長期失聯長者。

總結而言,深水埗倫常案與接連發生的獨老悲劇固然令人痛心,但更應成為推動制度改革的警鐘。政府需要的不是事後補救,而是前瞻規劃。只有當照顧者與長者獲得足夠支援、願意求助並能夠被及時接觸,香港才能避免下一個悲劇。

(作者為工聯會副理事長、香港I.T.人協會會長、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責任編輯: 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