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報道,就在即將為 iPhone 17 提產之際,蘋果公司在印度大規模擴張生產的計劃再一次受阻。據彭博社日前報道,富士康科技集團從印度一家工廠再次召回了約300名中國大陸工程師,或將再次讓印度製造業的韌性與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富士康(圖片來源:富士康官網)

將如何影響蘋果iPhone的生產?

據印度《經濟時報》報道,富士康從旗下零部件子公司裕展科技泰米爾納德邦的工廠撤出中國大陸工程師,是該公司近幾個月來第二次撤出。7月2日,有報道稱,富士康已從其印度的iPhone工廠召回了類似數量的中國大陸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據報道,裕展科技工廠為老款iPhone機型生產金屬外殼和顯示屏模塊,目前尚未為最新的iPhone 17系列生產手機。這個廠房幾個月前剛投產,在這裏組裝的手機屏幕仍依靠大量進口。

目前尚不清楚上述富士康工程師被撤走的原因,但消息人士警告稱,儘管大部分設備安裝和初期培訓已經完成,但將這些專家送回國可能會降低工廠的生產效率。據知情人士透露,富士康已開始空運台灣工程師填補空缺。

多家媒體分析認為,目前,蘋果可以加大顯示屏進口力度,並依靠其他本地供應商提供外殼。但經驗豐富的中國大陸員工的流失可能會削弱這家美國科技巨頭在印度快速實現供應鏈本地化的努力。「Tech in Asia」稱,中國大陸資深技術人員的撤離恐將再度延緩蘋果本土化進程,因為替代數十年積累的製造經驗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和資源,即便是蘋果這種規模的企業也難以快速彌補。

蘋果首席財務官凱文·帕雷克此前已預警,2025年第三財季將因關稅增加9億美元成本。儘管公司強勁的現金流提供了緩衝,但印度業務的持續中斷可能進一步侵蝕毛利率。

供應鏈多元化被證明比預期更複雜

蘋果公司近年來不斷擴大在印度當地的組裝、工程、開發和測試業務,以推動供應鏈多元化布局戰略。據路透社4月報道,蘋果計劃將所有銷往美國的 iPhone 轉由印度生產,以減輕與關稅和地緣政治緊張局勢相關的風險。

然而,供應鏈的轉移遠比想像複雜。《華爾街日報》本月初刊文稱,蘋果在印度的擴張不僅涉及轉移現有產能,還需與多家供應商共同構建全新的製造生態系統、新的基礎設施、新的勞動力培訓和政策支持,才能達到中國大陸在過去幾十年裏實現的產業協調水平。

近期的事態也暴露出印度供應商在擴張初期面臨的「摩擦」。「AInvest」的分析報告稱,富士康從印度召回中國大陸工程師的事件暴露了印度蘋果供應鏈的脆弱性,本地工程師培訓或新製造工藝整合的延遲可能導致生產瓶頸,最終影響蘋果在關鍵市場需求的能力,也警示了過度低估供應鏈脫鈎難度的風險。

勞動力問題持續構成擔憂。蘋果首席執行官庫克曾稱讚中國大陸組裝工人的技能和專業知識,強調這才是公司在華設立大部分生產線的關鍵原因,而不僅僅是更有利的成本。印度《商業標準報》稱,為了擴張產能,富士康公司派遣了許多經驗豐富的中國大陸工程師,以加快生產並培訓印度工人。彭博社稱,中國大陸管理人才在培訓本地員工並迅速使生產線投入運行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印度在4年前才開始大規模組裝 iPhone。

另據外媒報道,行業觀察者指出,雖然印度手機出口額激增,但生產過程過度依賴從越南等地引進外籍勞工的現象,引發了關於勞工標準與剝削等問題的擔憂。

「印度正奮起直追,」《華爾街日報》稱,印度已經升級基礎設施,並推出一項製造業補貼計劃,成功促進了智能手機製造業的發展。各邦也紛紛推出自己的激勵措施,以吸引蘋果公司的供應商和其他科技製造商。但距離在印度形成成熟的產業集群(同水平密集的零部件供應商與物流體系)仍有較長距離。報道援引美國塔夫茨大學教授克里斯·米勒等對蘋果公司供應商披露信息的研究,總部位於中國大陸的公司在精密製造領域佔據主導地位。截至2023財政年度,在蘋果公司的187家頂級供應商中,超150家在中國大陸設有工廠,而在印度設廠的僅14家。

還面臨「美國製造」計劃的阻力

除了自身的經濟因素,印度還需要考慮運營過程中面臨的複雜地緣政治因素。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南亞研究中心主任劉宗義25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中印關係緩和,但結構性矛盾依然存在。另外,果鏈向印度轉移中暴露的問題,均是投資企業遇到的普遍問題,如供應鏈波動、工人技術水平問題、出勤問題、勞工權益要求、工人「世襲」、徵地難題等,印度供應商需要提前做好預案。

劉宗義補充稱,在印度生產的蘋果產品主要面向歐美市場,美國總統特朗普明確表示,他希望蘋果公司在美國生產 iPhone。因此,印度果鏈的擴張還將面臨來自特朗普的「美國製造」計劃的阻力。因此,如何在地緣政治洪流中保持供應鏈的韌性和生產效率,將是印度供應商和印度需要思考的問題。

責任編輯: 張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