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雲南報道)「那時,我隸屬二十集團軍,編入運輸團,專門運彈藥,從怒江邊將彈藥運到高黎貢山山頂,需要四個多小時,打灰坡戰役那時,運彈藥就運了三個多月……」在雲南騰沖騰越街道硯湖社區何老的家裏,已經102歲高齡的何紹從聽說香港文匯報記者要來,早早地就起身整理好儀容,靜靜地等待着。何紹從是騰沖目前在世的兩位抗戰老兵之一。見香港文匯報記者到來,在兒子的攙扶下,老人起身拉了一下衣服,理了理脖子上戴着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慢慢坐到院子中間的藤椅上,開始講述起他曾參加滇西抗戰的那段烽火歲月。

●102歲抗戰老兵何紹從(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攝)

何紹從原名龍永弟,1923年出生,原籍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1941年,何紹從入伍參軍,次年被編入第二十集團軍所轄的運輸團第一大隊第一中隊第一排,隨部隊前往怒江前線參戰,負責輸送彈藥。

彈藥全靠人背 晝伏夜出運送

「參加高黎貢山灰坡戰鬥時,我們從怒江邊把彈藥背到山上去,因為沒有車路,全靠人背,單次就要四五個小時,為了躲避日軍炮火襲擊,只能是夜間往山上運彈藥,每天都是天黑了出發,再回來的時候已經是深夜了。」何老回憶起當年的情形時似乎回到了戰鬥當晚。他說,沒有辦法,如果是白天運的話,很容易就會被敵人發現,被炮火襲擊。

何紹從講起他印象深刻的「灰坡戰役」,戰鬥異常激烈,「我們那時給前線送彈藥,重機槍有250發子彈、輕機槍有30發子彈、衝鋒槍有30發子彈……一天要運多少炮彈子彈,數也數不清」,說到這裏老人表情凝重起來。

●滇西抗戰紀念館展出何紹從當年使用過的同款水壺。(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攝)

老人說的「灰坡戰役」,是1944年滇西大反攻期間高黎貢山作戰中的一次戰鬥,灰坡及其附近的小橫溝位於高黎貢山東坡,地勢險要。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發起滇西大反攻,灰坡是反攻路上必須拔除的第一顆釘子。由於遠征軍是仰攻灰坡,第一營幾乎全軍覆沒,後經過慘烈爭奪,終於攻入灰坡核心陣地,佔領了這一要地,為中國遠征軍繼續向高黎貢山縱深進攻、最終收復騰沖打開了前進通道並奠定了基礎。

何紹從作為運輸兵,在當時的艱苦條件下,同樣會面臨生命危險。「有時候我們需要將彈藥運過怒江,那時都是用小船,船很小,為了多運點彈藥,我們有一次裝了16箱彈藥過江,一箱有六七十斤,東西太重,把小船壓得陷入水裏好深,水面幾乎漫過船面。我坐在小船上,衣服全部被浸濕了……」何紹從一邊比劃一邊講述着,「船在水裏划不動,隨着水流衝出去,差點就整船翻掉,排長急得罵了划船的5個人……」

條件艱苦 很多戰友路上病逝

經過將士們的浴血奮戰,遠征軍攻克了高黎貢山陣地。何紹從與運輸團戰友一起為老草坡前線輸送彈藥,此後又隨部隊參加了攻克來鳳山、騰沖城的戰鬥。騰沖光復後,隨部隊到芒市遮放,追剿逃亡的日軍散兵,一直追到畹町,後隨部隊駐紮在芒市,他還參加了修築中印公路,繼續為抗戰出力。

何紹從還記得,打仗的時候條件很艱苦,江邊山上都沒有人家、沒有房子,他們只能割點草來搭棚子,臨時休息一下。山上海拔高,氣候多變,又是雨季,當時他自己也只有一套軍服,被雨打濕了,只能用身體捂乾,吃的東西也很少,幾乎沒有菜可以吃,很多戰友在路上凍死、病死了……

●騰沖國殤墓園 網上圖片

戰爭結束後,何紹從留在騰沖務工和做小買賣維持生計。1949年在騰越田心何家寨與何秀林結婚,從此改名何紹從,生兒育女,過着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如今,何紹從一家四世同堂。2015年,何老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章」,他無比自豪,倍加珍惜。

安家騰沖 獲頒抗戰勝利紀念章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社會各界人士紛紛前來拜訪,何紹從家的客廳放滿鮮花和錦旗,只要身體狀況允許,何老總是盡力給大家講述自己的經歷和抗戰的故事。他說,自己從來不後悔年輕時候參軍上戰場,「我能活下來,還活到了百歲,見到了國泰民安,我是最幸運的。那些犧牲了的弟兄,才是真正的英雄。」現在,他要把自己的經歷和戰爭講給很多人聽,只有不斷講述,才能讓後人銘記歷史。

●各地遊客來到滇西抗戰紀念館緬懷抗戰英烈。(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攝)

滇西運輸線:「無名戰士」拚出的後勤血路

據何紹從回憶,在戰爭結束後,他曾經參加過約5個月的道路修築。而在整個抗戰中,滇西運輸線可謂是一條「無名戰士」拚出的後勤血路。滇緬公路曾是中國接收國際援助的唯一陸路通道。然而,1942年5月,日軍佔領緬甸大部分地區及雲南西部,徹底切斷了這條「生命線」。為打破封鎖,中美兩國決定合作修建中印公路(又稱「史迪威公路」),從印度利多經緬甸密支那至中國昆明,全長1,730公里。

在這條公路上,無數「無名戰士」用生命詮釋了後勤戰的殘酷與偉大。據統計,中印公路修建過程中,因戰爭、疾病、事故犧牲的軍民達3萬餘人。他們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卻以堅忍不拔的意志,在血與火的考驗中,保障了軍需物資的供應。1945年1月27日,中國駐印軍與滇西遠征軍在緬甸芒友會師,中印公路與滇緬公路正式接通。28日,滿載物資的卡車駛入雲南,標誌着這條「抗日生命線」全面貫通。中印公路的打通,徹底粉碎了日軍對中國陸路的戰略封鎖。至日本投降前,該公路共承運援華抗戰物資5萬餘噸,包括武器彈藥、醫藥器械、燃油糧食等。這些物資為滇西反攻、湘西會戰等關鍵戰役提供了有力支撐,加速了日軍在華戰場的潰敗。

【特稿】滇西抗戰文物 再現禦寇史詩

何紹從參加的滇西抗戰,是中國抗戰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重大貢獻。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抗日戰爭史研究室助理研究員梁馨蕾接受香港文匯報記者採訪時指出,滇西抗戰,粉碎了日軍從西南包抄重慶的戰略企圖,保護了「駝峰航線」終點與國際援華物資通道,為反攻奠定基礎。 同時,滇西戰場消耗了日軍精銳師團力量。1944年的大反攻更以松山、騰沖等戰役為代表,極大提振了全國軍民的抗戰信心。

●「一寸山河一寸血——全民族抗戰勝利的滇西篇章」展覽8月15日開展。(香港文匯報記者 譚旻煦 攝)

就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而言,滇西戰場作為中-緬-印戰略樞紐,其反攻加速瓦解了日軍在緬防禦體系,最終打通史迪威公路,提升了援華運力,增強了亞太戰場對日軍的牽制,有力支援盟軍作戰。滇西抗戰體現了中美英同盟協作,並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重大貢獻。

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紀念日當天,雲南騰沖滇西抗戰紀念館「一寸山河一寸血——全民族抗戰勝利的滇西篇章」展覽重裝開展,這裏用2.8萬餘件藏品、1,000餘張圖片及影像、場景復原,通過運用聲光電等現代展陳手段,真實再現滇西抗戰的悲壯歷程,深刻展現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力量。開展當天接待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萬餘名遊客,來自北京的陳先生表示,趁着假期帶着孩子來了解歷史,來到這裏第一次全面了解滇西抗戰「一寸山河一寸血」的悲壯,讓他們由衷感到今天生活的來之不易。在遠征軍名錄牆前,擺滿了人們獻上的菊花,表達着大家「緬懷先烈、珍愛和平」的心意。

據了解,「一寸山河一寸血——全民族抗戰勝利的滇西篇章」展覽已被列入中央宣傳部、中央網信辦、國家文物局公布的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陳列展覽推介名單。

責任編輯: 何雪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