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月15日,天舟九號貨運飛船攜帶23項科學實驗物資上行中國空間站,開展在軌實驗。1個多月來,各項實驗進展順利,其中,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已經完成在軌實驗任務,為開展後續研究奠定良好基礎。

太空微重力為腦疾病 新藥研發提供新思路

把「實驗室」搬上太空,看中的就是太空的微重力環境。最新在軌實驗發現:空間環境下,腦細胞移動速度更快,肌肉修復進程卻變慢,而脂代謝疾病藥物的治療效果明顯提高。這些新發現,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治療、新型藥物研發等打開全新視角。

據了解,通過開展這三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科研人員分別要探索空間微重力環境對人腦類器官結構功能的影響及機制、骨骼肌前體細胞的遷移行為,以及核酸脂質納米藥物在細胞內的轉運規律和機制,進一步深化對生物體生理病理的認知,為人類健康保障提供基礎支持。

據介紹,除了器官芯片的新發現以外,在中國空間站開展的空間微重力環境對骨骼肌前體細胞遷移的影響極其機制研究項目,目的是在太空微重力環境下,尋找克服肌肉萎縮的新途徑。通過在軌實驗,科研人員發現,骨骼肌前體細胞遷移速度明顯變慢,骨骼肌再生的時間整體推遲,不利於骨骼肌修復。而微重力環境下核酸脂質納米載體生物學功能的研究項目中,在軌實驗數據顯示,細胞對核酸藥物的攝取效率明顯提高,疾病相關蛋白表達水平呈現快速下降趨勢,核酸藥物具有良好的空間潛在應用優勢。

「樣品」已入冷藏櫃 將隨飛船返回地球

目前,三項空間生命科學實驗已經完成在軌的實驗任務,預計今年下半年樣品將隨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開展後續研究。

這批生命科學實驗物資隨天舟九號入軌後,航天員將細胞實驗單元安裝至生物技術實驗櫃的細胞組織實驗模塊,在地面遠程控制下完成了自動培養、顯微成像、樣品固定等系列操作,並由航天員實施了在軌取樣、樣品存儲等工作,實驗過程順利,達到預期目標。

據介紹,我國科研人員已經通過中國空間站開展了植物、細胞、果蠅、斑馬魚等相關的一批生物研究,這些研究為後續生物領域的基礎研究以及未來疾病的治療、藥物的研發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基礎。

創紀錄 3100℃高溫熔煉「最耐熱金屬」

今年以來,中國空間站空間應用系統已在軌實施58項科學與應用項目,取得一系列新進展,近期在航天員協助下成功完成了鎢合金加熱到超過3100攝氏度的實驗,刷新了國際上空間材料科學實驗最高加熱溫度的紀錄。

這項空間材料科學實驗由西北工業大學物理科學與技術學院科研團隊負責。在地面實驗室,記者看到了科研團隊自行研製的靜電懸浮設備。這種設備可以利用靜電場提供的電場力來克服重力,從而讓實驗材料在中國空間站的無容器材料實驗櫃中呈現穩定懸浮狀態。科研團隊通過在地面環境下進行充分的預先實驗,進而設計確定了空間站環境下的研究方案。

金屬鎢是目前已知的熔點最高的金屬,熔點高達3412攝氏度,比鐵高1800多攝氏度。由於它具有超高的熔點,鎢及其合金能夠在核聚變反應堆等極端環境下使用。長期以來,鎢合金在超高溫度下的物理化學性質一直是科學界的難題。如今,得益於中國空間站的無容器材料實驗櫃,鎢合金成功被加熱到超過3100攝氏度,這就刷新了國際空間材料科學實驗最高加熱溫度的紀錄。

(來源:央視新聞)

責任編輯: 之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