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1年12月8日,日軍進攻香港。抵抗僅持續18天,駐港英軍投降,香港淪陷。三年零八個月的黑暗歲月裏,是誰在堅持抗日?書寫了怎樣的英雄史詩?如今,這段歷史又是如何被悉心守護的?新華社四集微紀錄片《香港,不曾忘卻的抗戰記憶》,帶你跨越時空,重溫那些動人心魄的香江傳奇。
第一集《烽火長歌》
1941年12月,日寇踏過深圳河。幾乎同時,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派出武工隊秘密潛入港九。之後,這支隊伍被命名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它由香港同胞為主體的中華兒女組成,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在港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終堅持抵抗的抗日武裝力量。
在中國共產黨抗日救亡口號的感召之下,香港許多家庭舉家參加抗日隊伍。「香港抗日一家人」羅家是其中的代表。2022年9月3日,由羅家祖屋改建而成的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正式開館。這是香港第一間集中介紹中國共產黨在港歷史貢獻的紀念館,也是香港首個長期展示港九大隊歷史的國民教育基地。「建成紀念館非常有意義,第一是對國家盡忠,第二是對社會盡責,第三是對前輩盡孝。」羅家後人、沙頭角抗戰紀念館館長黃俊康說。
第二集《勠力同心》
1944年2月11日,美軍第十四航空隊飛行員唐納德·克爾中尉在轟炸日軍佔領的香港啟德機場時,被日軍擊中,跳傘降落觀音山。港九大隊交通員李石將克爾轉移到隱蔽的山洞藏身。在港九大隊的精心掩護下,克爾成功避開日軍持續半個月的搜查,安全離開香港。
2008年,唐納德·克爾的兒子戴維·克爾來到中國,見到了營救父親的老游擊隊戰士,並向他們深深致謝。在重走當年父親的逃生路線後,他感慨:「我們要讓全體中國人民都記得這些事情,以此來延續我們的感謝。」經過不懈努力,《克爾日記:香港淪陷時期東江縱隊營救美軍飛行員紀實》於2015年翻譯出版,這段動人的故事被越來越多人知曉。
第三集《秘密營救》
1940年,抗日救亡運動風起雲湧,大批文化界人士、愛國民主人士從內地轉移到香港後,積極開展抗日活動。香港淪陷後,他們的處境萬分危急。1941年12月至翌年春,在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領導下,香港、廣東的黨組織和抗日游擊隊對被困的愛國民主人士、文化界人士等800餘人展開了「秘密大營救」。
近年來,多名東江縱隊老戰士後人組成尋蹤小組,走訪長洲等與「秘密大營救」有關的地點,挖掘更為全面豐富的歷史記憶,讓先輩們的抗戰印記被更多人看見。「我希望更多年輕人知道,課本上一句很平淡的話,對於很多歷史人物來說就是波瀾壯闊的一生。」尋蹤小組成員黎詩雅說。
第四集《薪火相傳》
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戰士林珍,8歲時加入游擊隊,成為一名「小鬼通訊員」。如今,90歲的林珍在歷史遺蹟與校園間奔走宣講,成為講述抗戰故事的「火炬手」。通過「與抗日戰士AI對話」平台及配套資源,香港年輕人逐步增進對抗戰歷史的理解。
從史料的持續挖掘,到遺址的保護修復,再到宣傳教育的不斷深入……香江的紅色記憶漸次被喚醒。三年零八個月,是香港沉重的苦難記憶,更鐫刻着不屈不撓、同仇敵愾的英雄史詩。中華民族從苦難中走來,更在苦難中奮起。偉大抗戰精神正穿越時空,成為激勵中華兒女砥礪前行的強大力量。
(來源:新華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