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網記者 任芳頡)國家發改委等三部門聯合起草《互聯網平台價格行為規則(徵求意見稿)》(簡稱「行為規則」),於23日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行為規則》明確了平台經濟領域低價傾銷、價格串通、哄抬價格等行為認定標準,並對消費者反響較大的「大數據殺熟」等問題划下紅線。全國工商聯執委、91科技集團董事長許澤瑋接受採訪表示,《行為規則》聚焦大數據定價、低價傾銷、價格誠信等核心領域,直指平台經濟中存在的無序競爭亂象,旨在通過細化法律認定標準,構建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環境。不僅回應了社會對「大數據殺熟」「算法共謀」等問題的關切,更體現了監管層面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決心,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制度支撐。
當前平台經濟領域,大數據殺熟、低價傾銷等價格亂象頻出,消費者看似選擇眾多實則步步陷阱。商家也苦「平台霸權」久矣,自主定價權被擠壓,流量分配被操控,最終形成「平台吃肉、商家喝湯、消費者買單」的畸形生態。《行為規則》明確禁止平台經營者利用數據與算法實施價格歧視,要求同一商品或服務在同等交易條件下不得因消費者支付意願、消費習慣等差異設置不同價格。
許澤瑋認為,這一規定直擊「大數據殺熟」痛點,遏制平台通過技術手段隱性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有助於恢復市場交易的公平性與透明度。同時,規則對低價傾銷、價格串通、虛假折價等行為的細化界定,填補了平台經濟領域價格監管的空白,為執法部門提供了更清晰的裁量依據。
從市場生態方面來看,許澤瑋表示,《行為規則》通過約束平台資本無序擴張,推動資源向創新與服務優化傾斜。過去部分平台通過補貼戰壟斷市場、操縱價格,導致中小經營者生存空間被擠壓,消費者最終承擔隱性成本。此次規則強調價格誠信與競爭底線,將倒逼企業回歸技術賦能與用戶體驗的提升,促進平台經濟從「流量至上」轉向「質量優先」。
此外,專家還指出,《行為規則》的系列表述更彰顯了中國在數字經濟治理中的制度創新。通過平衡「放管服」改革與有效監管,既為平台創新預留空間,又劃定不可逾越的紅線,其意義不僅在於規範當前市場,更在於構建適應數字經濟特性的長效監管框架,為全球平台經濟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