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為應對數碼時代下日益複雜的出入境罪案,入境事務處於2021年正式成立「網絡罪案及法證調查小組」,透過整合資源、深化情報分析及數碼法證技術,提升執法效率。助理首席入境事務主任吳海量與特遣隊指揮官李烱超近日向傳媒介紹小組的運作成果及未來策略,並展示流動鑑證戰術車的現場支援功能。

吳海量表示,因應互聯網及社交媒體近年成為犯罪溫床,不法分子常利用電子裝置與暗語策劃非法活動(如偽造證件、安排假結婚、非法勞工等),部門需以科技應對科技。
為此,小組分為「數碼法證分析」及「網絡情報調查」兩單位,成員均接受專業培訓,包括獲國際認可的資訊保安及數碼法證課程,涵蓋數據恢復、移動設備分析等範疇。至今小組已處理435宗案件,分析超過62TB的電子數據,並協助前線人員將零碎數碼證據轉化為法庭接納的呈堂證供。

吳海量特別指出,針對大型或複雜案件(如非法勞工集團行動),小組會動用「流動鑑證戰術車」赴現場支援。該車輛配備專業數碼法證設備,可即時鑑證非法入境者持有的旅行證件,迅速查明非法勞工身份。


小組透過建立關鍵詞數據庫,監測網絡暗語及可疑貼文,於今年中發現有人於社交平台兜售偽造香港特區護照。經追蹤賬戶活動及關鍵字詞,鎖定涉案者並通報機場調查人員,最終於今年六月拘捕疑犯,檢獲偽造護照。涉案者被控偽造旅行證件及作出虛假陳述。
李烱超指出,小組於網上發現有內地公司以異常低價(如每平方呎三至五元人民幣)宣傳跨境清潔服務,懷疑涉及有組織非法勞工活動。警員喬裝客戶預約服務,並於服務人員抵港時拘捕公司負責人及非法勞工,各人被控違反逗留條件罪成。過去一年,曾展開6次「放蛇」行動,共拘捕21名內地非法勞工,涉及清潔公司、跨境代購、攝影師及本地導遊等多個行業,最高判監5個月。

此外,根據自首逾期逗留者提供的線索,小組從其手機中恢復偽造身份證照片及出勤記錄,透過坐標定位鎖定元朗一倉庫為非法勞工據點。突擊行動中拘捕7非法勞工及2名僱主,檢獲偽造及他人身份證。
談及未來策略,吳海量強調,小組以「情報主導」及「主動預防」為核心,透過科技整合歷史案件與開源網絡數據,實現事前預警與高效執法。李烱超補充,部門將持續與國際執法機關及科技界合作,應對不斷演變的網絡罪案挑戰。
(大公文匯全媒體記者周傾芫報道,視頻攝製:福瑞士、鄔茜)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