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文平理

香港執業眼科視光師協會近日公布的調查結果令人震驚:本港約40%的6至8歲兒童已出現近視,其中約兩成未佩戴眼鏡的學童視力檢測不合格。更嚴峻的是,協會推算目前初小學童日後或有逾1.3萬人患有深近視,可能導致超過4600宗病理性近視性黃斑病變個案。這些數字不僅反映了兒童視力健康的危機,更對社會未來的發展敲響了警鐘。

兒童是社會的未來棟樑,其身心健康直接關係到香港的長遠發展。然而,調查顯示,除了遺傳因素,環境因素如近距離用眼活動(閱讀、寫作和使用電子屏幕等)已成為近視的重要成因。隨着數碼智能時代的到來,電子設備早已深度融入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完全禁止或大幅限制使用既不現實也不合理。關鍵在於如何引導兒童建立正確、良好的用眼習慣,真正做到「預防勝於治療」。

協會提出了「超前部署」建議,包括全面落實近視管理框架、將眼軸長度檢查納入學童保健服務計劃,並推行全港小學到校視力篩查計劃,應得到政府的積極考慮和迅速響應。此外,特區政府除了應積極予以考慮之外,更重要的是,還需加強對公眾的視力健康教育,特別是針對家長和學校的宣傳和指導。

學校作為兒童日常學習的主要場所,應承擔起教育學生正確用眼的責任。在學生使用電腦學習時,教師應不時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衛生,例如保持適當距離、定時休息等。學校還可通過課程和活動,增強學生對視力健康的認識,培養他們自覺保護視力的習慣。

然而,最重要的教育環節在家庭。隨街可見,不少家長連出行時都「機不離眼」,甚至幾乎與手機「零距離接觸」,對馬路或周圍危險都渾然不覺,身旁的子女自然「有樣學樣」。家長不僅是孩子的監護人,更是他們的第一任老師。因此,特區政府和學校應加強對家長的宣傳教育,鼓勵他們以身作則,為子女樹立良好榜樣。家長還應協助子女培養正確的用眼習慣,並建立警覺意識,一旦發現子女出現近視症狀,應立即求醫干預。

目前,本港已有一些有效的近視控制手段,如近視控制眼鏡(本港大學的相關發明曾獲日內瓦國際發明獎),可延緩近視加深。但這些措施需要家長及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發揮最大效果。

總而言之,兒童近視問題已超越個人健康問題,成為社會需關注的議題。特區政府、學校、家長和社會各界必須攜手合作,從預防、教育、干預等多方面入手,共同守護兒童的視力健康。唯有如此,才能確保香港的未來棟樑能夠健康成長,迎接未來的挑戰。